于历史教学中育人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

ID:36818413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6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1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2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3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4页
资源描述: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于历史教学中育人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 王 芳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意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将浩瀚历史的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关键词:德育功能;以生为本在我校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有一位老师曾举了一个中学考试题来说明历史教学的困境:“选择题: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A.毛泽东 B.毛泽西 C.毛泽北 D.毛泽南”。当时听到这个例子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好笑,出这题的人也太不专业了,但仔细一想,

2、出题者的意图可能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掌握能力。难道学习历史就是记住历史,“不忘祖宗之本”就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承载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广博智慧,向来被当作治国与育人之学,发挥着资政育人的特有功能。这也就是以史为鉴。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史学的借鉴作用,往往将其与国家的治乱兴衰连在一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

3、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结合时代,贯彻古为今用原则,以古鉴今,探今溯古,继往开来,以更有力地启迪学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具体来说,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会做人,即道德教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言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

4、。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二是学会生活,即思想观念教育,通过历史学习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三是学会学习,即让学生以史鉴今,通过了解人类发展的过去,从中掌握文明发展渊源,理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问题提供指导。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朝代治乱兴衰更替,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天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理论再生动,也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相

5、信每个历史教师都是认可的。但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一个让我们很困惑,很棘手的问题。我在这里举两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是张汉林老师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的教学案例: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一向是个重点。典型的传统问法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种问题指向性很清楚,一般学生如军事装备落后、经济实力落后、政治腐朽败坏、社会形态落后,等等。然后,最后深化得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形态落后。这种教学,基本上属于知识的再现、迁移和运用,大致仍可归结为知识本位。如果着眼点在于过程与方法,则可换一种问

6、法: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弄清个人与时代、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问法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差异和思维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张汉林老师对这两种问法也有相关的探讨,但他更倾向于立于学生角度的另一种问法。建构的基础在于学生认同被建构对象的意义。如果学生缺乏认同,那知识的巩固与落实、能力与方法的培养都将是白忙活一场。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呢?历史的确有借鉴功能,但我们借鉴什么呢?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形态,可是,现在我们已经是社会

7、主义社会了。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顶多增长些知识,或许还能发展思维能力,但是该学的知识、该培养的能力数不胜数,为何偏取这一瓢饮呢?因此,问题还可以接着问下去: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虽然在后人的眼中,鸦片战争俨然就是一座界碑,在此前后,古代和近代判若分明。但是,除了极少数人的些许反省和觉悟外,中华民族开始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影响,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波动,过后依然如故。被后人视为耻辱的《南京条约》,当时人却称作“万年和约”。而对于将我们打败的英国,当

8、时人仍视之为“蛮夷”,很少有人去理性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获胜。或者出于狂妄自大的惯性心态,或者由于战败后不敢正视自己,或者一向缺乏反省的思维习惯,总而言之,中国人战败了,却没有从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