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

ID:36937087

大小:102.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2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_第1页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_第2页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_第3页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北师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新闻为主,而本文与其他课文不同的是本文是篇新闻评论,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过程与方法目标】读懂新闻评论,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难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课前准备◆搜集最近的新闻热点,阅读新闻评论,从而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并学习其写法。◆教学过程一、研读课文: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是或不

3、是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答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明确: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前面两篇文章基本没有议论。后者有个别地方的议论,如“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奋争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叙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个事实。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虽然也是以写事实为主,但是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调查来的事实和整理的数据,都是为了作为支撑观点的材料。这篇新闻评论,中在讲述调查者认识的转变,从以为农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到认识到其实正相反,农

4、民工虽然收入低,但是子女没有失学,从而表明了“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新闻评论的特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此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调查者最初的想法和实际的调查结果,对比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自然能够得出答案。)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

5、,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3、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一件事的?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论点,再列出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以及论据,论述的过程便一目了然。)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农民工的收入奇低,但是他们的子女都在上学。居此,作者提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1)因为家长的收入相对较低,1000元以下;(2)和一般城市居民相比,教育投资率相对较高。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民工“再苦也没有苦(了

6、)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般地说,这个结论,揭示了通常舆论所忽略了的一面,已经很新了,文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基本上已经能够成立了。但是,作为议论文,不能光以基本上成立为满足。议论文所追求的是新度和深度的结合。有了一点新度,还要往深度里发展。有了一个层次,还要往第二个层次发展。文章提到,在159个孩子中:在民办农民工学校就读者81人在一般学校就读者   30人在重点学校就读者    5人这第二个层次的议论就是问题的另外一面:虽然都在上学,但是学校的档次很不相同。文章强调:“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为什么

7、最有价值呢?作者就此提出了平等受教育的矛盾,不是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只是能否受教育,而是优质教育的比例。这个问题当然是比较新的,也完全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4、文章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以品味。明确:新闻是客观的,是用事实说话的,但是,即便是新闻写作也是不能完全排除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新闻评论更是如此。家庭全部靠我,每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的相对较高成本……让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在烈日和寒风中工作的辛勤劳动者,况且他们还要拉家带口,供子女上学。作者在描述了农民工收

8、入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情,作者没有直接地议论或抒情,而是在叙述中渗透着对他们的观感。这种隐蔽地流露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二、合作探究:本篇文章提出“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这个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