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

ID:37025814

大小:1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14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1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2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3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4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概要:1、了解五脏六腑及其相对应的情志、五行等2、了解经络的定义及其分类3、了解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的循行与主要病理变化及常用保健穴位一、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五主:肝主筋,主颜色;心主臭,主血脉;脾主味,主肌肉;肾主液,亦主骨;肺主声,主皮毛。此五主,各有条。2、五窍:肝窍目,心窍舌,肾窍耳,肺窍鼻,脾之窍,上下唇。此五窍,各有门。3、五藏:肝藏魂,亦藏血;肺藏气,兼藏魄;脾统血,藏意津;心生血,主藏神;肾藏志,亦藏精。4、五色:肝色青,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心色赤,此五色

2、,观部位,论生克。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表里)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主筋血脉味皮毛骨五窍目舌唇鼻耳五藏魂,血神意气,魄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怒喜思悲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臭臊焦香腥腐五发眉发腋、阴皮毛须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1、五味:心味苦,肝味酸,肾味咸,脾味甘,肺味辛,见口间,此五味,脾所关。2、五志: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意自知,此五志,肾所司。3、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何能?水生木,木乃荣,木生火。火克金,金制木,木不横,木

3、制土,土平敦,土制水,水不淫,水制火,火不焚。子母辨,主从分。4、五液:心液汗,肺液涕,脾液涎,肝液泪,肾液唾。此五液,谷之生,肾之泽。5、五声:呼属肝,笑属心,肺声哭,肾声呻,脾声歌,此五声,司之肺,参五音。6、五臭:肺臭腥,肝臭臊,肾臭腐,心臭焦,脾臭香,鼻自招,此五臭,心所操。7、五发:须属肾,发属心,皮毛肺,脾腋阴,眉属肝,五脏生。此五者,各当分。8、表里:小肠心,大肠肺,胆连肝,脾连胃,肾膀胱,表里配,胞与焦,十二味。二、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

4、》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

5、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

6、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足少阳胆经:体侧。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

7、21点)亥时(21-23点)子时(23-1点)丑时(1-3点)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三、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2、主治病变: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3、保健要穴:⑴.中府①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②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

8、能。⑵.列却①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②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③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