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ID:37030904

大小:2.33 MB

页数:144页

时间:2019-05-15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第1页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第2页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第3页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第4页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F062.9密级公开UDC005.9编号10299B1319001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StudyontheSpatialandTemporalEvolutionofCarbonEmissionIntensityinChinaandItsDrivingMechanism作者姓名赵桂梅指导教师陈丽珍教授申请学位级别博士学科(专业)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11月论文答辩日期2017年12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江苏大学2017年12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7年11月ClassifiedIndex:F062.9UDC:005.9Ph.D.Diss

2、ertationStudyontheSpatialandTemporalEvolutionofCarbonEmissionIntensityinChinaandItsDrivingMechanismByZhaoGuimeiMajor:EconomicSystemAnalysisandManagementSupervisors:Prof.ChenLizhenJiangsuUniversityNov,2017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国碳排放强度减排承诺既是出于对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国由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人

3、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使命与担当。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历史渊源、政策导向以及功能区定位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制定公平、高效的减排政策,对于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依赖于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的科学认识。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碳排放演进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立足于地理空间载体,全面解构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机理,通过时空数据建模方法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一般规律,明晰主要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驱动机制,找到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可行路径,防止或减少高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锁定,提出区域碳排放强度减

4、排的政策组合体系与实施方法,破解碳减排的路径依赖困境,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绩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和构建激励相容的碳排放约束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在测算1997-2016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来源。(2)基于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测算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关联性,借助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GeoDA等软件分析技术精准刻画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过程。(3)检验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收敛,检验各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

5、倒―U‖型关系的存在性,进一步构建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的Markov概率矩阵,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机理。(4)构建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STIRPAT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时空溢出性,进一步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深层次原因。(5)通过构造各驱动因素的分位响应类型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的嵌套矩阵,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多维因素耦合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碳排放强度减排的政策组合体系与实施方法。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各省区碳排放强度长期演进中具有收敛的态势。按照五大区域划分标准,应

6、格外重视缩小京津冀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包含省区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2)中央政府I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应该关注到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收敛的路径差异,考虑空间相关性后,五种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EKC的假设成立。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仍处于EKC曲线左侧的上升阶段,19个省区将成为中国2030年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的关键治理区域。(3)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锁定或路径依赖特征;中国低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进一步增强,呈现出逐渐优化的态势。高碳排放强度集聚区的辐射作用要远高于低碳排放强度集聚区,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4)政府需要在考察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

7、素溢出性的基础上,结合各驱动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动影响的阶段性特征,突破各影响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减排驱动作用的―临界效应‖,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要素制约所产生的高碳排放强度―空间锁定‖的困境,在预定期限内实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5)重视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关联,考虑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融合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网络分布式处理技术,构建基于Web浏览器的碳排放预警决策GIS系统。根据地理分布信息反馈实现分区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