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ID:37156469

大小:16.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9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鉴赏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悲秋”情感的多层意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玩味用字、分析手法,让学生欣赏“富丽雄浑”的巫山秋景。难点:文本联读,使学生理解杜甫对“悲秋”意蕴的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教法:指导诵读、鉴赏点拨、引导体悟学法:练习诵读、咀嚼用字、体悟情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的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代表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杜甫生活在由盛唐向中唐过度的年代,因此,杜甫既是盛唐的最后一位诗人,又开启了中唐诗风。他的诗被尊为“诗史”,记录了大唐

2、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因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更抒发了自己心忧天下、功业难成、贫病交加、孤苦无依的伤感和无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来品味他的《秋兴八首》。二、理解诗题问题:诗题为《秋兴》,怎样来理解?明确:“秋”,即秋景。“兴”,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学习过,它是一种表现手法。朱熹曾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的最终目的都是用来抒情的,所以“兴”便是兴怀、抒情。“秋兴”,即借秋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可见,这是一首即景寄怀之作。三、初读诗歌,观赏诗景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

3、.问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玉露、枫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天地、丛菊、孤舟,诗歌中将其称之为“意象”。这些意象都是长江三峡秋天的典型景观。3.问题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意境)?明确:秋露清寒、枫林摇落、江波汹涌怒号、天地阴沉萧索,这是一副巫山巫峡深秋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压抑的诗境。4.分析诗歌前两联,感受其悲凉、萧瑟的气氛,咀嚼诗人写景的精妙手法。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有凄凉萧瑟之味。“玉露”晶莹清冷,有白色的暗示,是一种冷色调,“枫树”火红浓烈,有红色的暗示,是

4、一种暖色,两种色彩的强烈对比,增强了“凋伤”一词给人的感觉。此句凄凉中含有艳丽,悲情中藏有热烈。(2)巫山巫峡气萧森:如果上一句是近观,这句应该是远眺,巫山是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是深谷中长江之水,山水之间无不充斥着萧瑟、阴森的气息。此句引出了下一联对巫山、巫峡萧森的具体刻画,起到了“张本”的作用。(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一联杜甫的视角是由下到上、由高到低,把江山、风云、天地宇宙尽收其中,一个“阴”字是一脉巫山秋景的整体气象。诗中有玉露、枫林的华美,有天地、江山的壮美,有诗家评论:“《秋兴八首》,雄浑富丽”是有道理的。四、二读诗歌,体悟诗情1.请2

5、位同学朗诵诗歌,注意停顿、重读,读出悲沉的语气。2.写诗是为了抒情,诗歌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思恋故土。(诗中有“故园心”三字)3.结合材料,知人论世,找出诗歌中的多层情感。知识链接:《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创作《秋兴》的前一年(765),好友剑

6、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明确:身世飘零(丛菊两开)、国运衰颓。4.分析下列有关“悲秋”的诗句,感受杜甫对悲秋主题的发展。(1)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玉《九辩》)(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3)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北朝《子夜秋歌》)(4)人生岁月去如水,燕去莺归一弹指。(宋·白玉蟾《悲秋辞》)明确:(1)(2)句悲自然之气,(3)句悲离别思乡之秋,(4)句悲人生迟暮之秋,杜甫不但其融

7、为己诗,还结合身世写出了国运衰颓之秋,使“悲秋”意蕴更加丰富而浓厚。五、三读诗歌,品味诗艺1.对仗工整,用字精妙。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因秋托兴,一语双关。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波浪连天,象征着战争蜂起;“地”是民间,象征着百业萧条。六、学习小结杜诗说自己“转益多师”、“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是一位善于学习、刻苦用功的诗人,追求进取、精雕细刻才造就了“诗圣”的美名,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附:板书设计景:意象意境(色彩、张本、视角)秋情:自然思乡飘零国运悲艺:用语精工因秋托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