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

ID:37181662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1

《马说》教案与反思_第1页
《马说》教案与反思_第2页
《马说》教案与反思_第3页
《马说》教案与反思_第4页
《马说》教案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说》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自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重难点: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课时安

2、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跨栏比赛的两个动作图片和与孙海平教练在一起接受采访的图片)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三幅图片上的人是谁啊?(学生答:刘翔)。是的,他就是刘翔,他是一名跨栏运动员。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一名跳高运动员。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二、介绍作者作品  (先让学生说,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教师最后作强调。)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并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解题::下面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说”这种文体。教师:“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

4、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马说”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看“马说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祗zhĭ食sì马者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骈pián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5、翻译课文: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

5、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7、教师指出通假字和一词多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食: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策: (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2)安求其能

6、千里也(能够)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本段文字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什么形象?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

7、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3.全体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根据课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要点提示:“伯乐”比喻识

8、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