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

ID:37313400

大小:93.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21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1页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2页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3页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4页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察与发现 四上 第二单元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观察与发现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主备人:谭嵘荣  审核人:    时间:2014年秋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编号:导学分析: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

2、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导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5、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7、孩子们爱观察有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3、。导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导学难点:1、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2、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导学

4、准备: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初读感知,收集相关链接资料。导学关键: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导学课时:1、《古诗两首》    两课时2、《爬山虎的脚》      两课时3、《蟋蟀的住宅》       两课时4、《世

5、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5、《语文园地二》      三课时 5、古诗两首导学分析:《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不同角度的庐山姿态谈感受,不仅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赞美,而且蕴含着人生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主线,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导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6、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导学重点:重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导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预学(一)前置学习: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1、解诗题,知作者(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本诗题目的意思,写在书上。(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诗人作家知多少?搜集作者生平,课上交流。(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3)反复诵

7、读,读出停顿,直至背诵。2、抓字眼,明诗意(1)我找到了描写方位的词语,诗人是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角度来参观庐山的;(2)结合课下注释及前后诗句,试解释诗文大意。3、多诵读,悟诗情(1)想一想:诗人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他看到的庐山的样子是始终不变的吗?(2)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庐山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呢?(用诗中原句解释)(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明。(二)创境引题:(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