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

ID:35466836

大小:86.86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3-25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_第1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_第2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_第3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_第4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组:观察与发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课文导读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

2、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同学们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

3、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5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井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过程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学情分析】【教学指南

4、】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

5、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女口,《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6、”。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师可作如下启发:⑴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⑶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女口:“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

7、,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精要点拨】一、课文简说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哨;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8、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