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

ID:37395478

大小:23.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学弈》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本信息课题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16课《学弈》作者及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四小学易昊教材分析《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选编本文,一是因为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本课是学

2、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很大,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可能学习时会有一点困难,关键还在于多读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

3、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吧!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

4、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     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

5、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板书设计    26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弗若之矣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教学反思在教学《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

6、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增设了两个激趣点,介绍了两种译文方法。通过文言导入、朗读训练、学生质疑、探究研讨、读书明理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

7、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二、熟读成诵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

8、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⑵ 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这种经历和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