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

ID:37442759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_第1页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_第2页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_第3页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_第4页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_第5页
资源描述:

《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之景物安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及准备(一)思路准备面对《我与地坛》(节选)一文,我打算遵循这样的教学设想:1.预习阶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我”与“地坛”的关系,“母亲”与“地坛”的关系;认真品读选文第一部分(由于是比赛课,这里重点处理节选文本的第一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初步感悟。2.课堂阶段:深入品读第一部分三段景物描写,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与“地坛”的关系;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

2、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二)课件制作本堂课课件共7张。使用过程是:(1)第1张展示作者相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准备简介作者。(2)第2张,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这堂课要完成的任务有明确的认识。(3)第3-5张,品读景物描写,揣摩语言,体味精彩片段,体会作者情感。(4)第6张,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联系旧有知识,迁移、致用。(5)第7张,用哲人的话高度概括本课主题。(三)导学案制作:导学案分两部分构成:预习案和导学案。1.预习案(1)熟悉作者及背景(2)打通字词关,把握选文结构思路。(3)阅读课堂任务部分选文,初步感知文本。(4)链接相关主题阅读。2.

3、导学案(1)教学目标①品味三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②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2)教学重点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3)问题探究问题1.关于地坛的三段景物描写中,哪些词句引发了你的联想,或者疑惑,提出来,咱们交流一下。问题2.找出史铁生在地坛的启示下得到的对死的感悟。(寻找关键句)问题3.三段景物描写都是描写地坛风景,能否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建议小组讨论)5(4)课堂检测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什么?荒芜的地坛说:充满生机的地坛说:历尽沧桑,依然故我的地坛说:(5)课后作业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就某一段景物

4、描写写篇鉴赏性短文。二、教学实录(一)课文导入我们读文章,明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情和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正所谓: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通过品味《我与地坛》一文的景物描写,共同感悟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之后的生死之情。(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显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点击PPT第2张)(1)教学目标:①品味三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②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2)教学重点: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三)研读赏析选文第一部分写景语段。1.师:我们预习的时候,已经找出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语段,共

5、有3段(学生齐声回答),大家已经认真阅读了,请大家关注“导学案”【问题探究】的第1题:关于地坛的三段景物描写中,哪些词句引发了你的联想,或者疑惑,提出来,咱们交流一下。生1:课文第3节的语言很美,用了几个很有特点的词“坍圮”、“剥蚀”、“淡褪”、“散落”等师:请你把你对这段文字的美的感受用语言传达给大家好吗?(点击PPT第3张)(同学们鼓掌)生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师:他读的好吗?生:好——师:怎么个好?能具体说

6、说吗?生:语调悠缓,把“四百多年”的这种时间悠长感读出来了。生:声音低沉,沧桑,符合语段描写的景物特征。师:这两个同学评的非常到位,请大家掌声肯定——(不失时机地)那这段景物的特征又是什么呢?生:荒凉并不破败。(师书板书)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哪些是荒凉的,哪些又显得不破败?生:地坛的建筑物都破败了,旧了,甚至坍塌了,旧日的光泽也退掉了;但祭坛四周的树木却很苍幽,满含生命的力量。师:同学们读的很细致啊,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同学还提到他喜欢“坍圮”、“剥蚀”、“5淡褪”、“散落”等词,(还是请那个同学)说说理由好吗?生1:这几个词是动词原本是“琉璃”“朱红”“高墙”

7、“玉砌雕阑”等发出的,但是这里主语做了宾语,很有点被动的意味。师:果然是这样啊,你读得很精呢。那主语是什么呢?生:是时间,是历史,是文中的“四百多年”。师:这就令人不解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仅仅是语句变化多样吗?大家一起琢磨琢磨——(3分钟的小组讨论)生:这样写突出这些事物的被动性,符合作者被命运拿走双腿时的无助感,作者带着突然之间被命运打倒的痛苦和无助走进这园子,以“沉痛之心”观“败旧之物”,这里可以说是“融情入景”了。但作者并不想沉沦,他还看得见“苍幽的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他想“死”,但可能更想找一条“出路”,所以,荒芜的地坛中也有强劲的生命力

8、存在。(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师:看来,无需我点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