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安全设备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

ID:37476438

大小:538.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24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_第1页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_第2页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_第3页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_第4页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汽车安全设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技术转向装置四轮转向和后轮转向系统   四轮转向(4WS)是指,在前轮转向的基础上,对后轮也主动给予转向角,从而保持转弯稳定性,同时在高速行驶中也能顺利换车道。    后轮的转向角受汽车行驶速度、前轮转向角、前轮转向角速度、偏航率(汽车左右偏航速度)等的控制。    近年来的主动4WS或主动后轮转向系统,可以根据侧风、路面的μ变化(不平整等)、装载量等车辆状态变化,自动改变后轮的转向角,帮助驾驶者保持理想路面。这就是主动4WS或主动后轮转向系统。■超级4WS的工作原理资料:本田技研宣传资料19■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构造资料:本田技研工业宣传

2、资料●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一直以来,动力转向装置的主流是油压式,而最近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开始增多。它是通过电动机提供助力的装置。虽然助力有限,但是具有控制性好、机械部分简单等优点。    为此,最初在微型汽车上采用的电动动力助力,最近,开始在2升级FF车中得到应用。油压动力转向装置需要不停地用发动机驱动油压泵,即使在不需要助力的直线行使中,发动机也在驱动油压泵。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只有在必要时,才向发动机提供电力。因此在油耗方面,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也有优势。主动悬架(ActiveSuspension)    悬架装置用于支撑车体,吸收来自路面的凹凸撞

3、击。悬架装置有各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撑杆式,此外还有双横臂式,以及属于双横臂式的多连杆式。    悬架吸收撞击力,通常是通过金属弹簧和减震器来进行的。此外还有,利用电子方式来控制减震器减震特性的“电子控制悬架”,以及进而用空气弹簧来替代金属弹簧的“电子控制气体悬架”。    而“主动悬架”(如下图)用更为灵活的油压系统替代了弹簧和减震器,并根据行驶状态通过计算机对车体振动进行控制,兼顾了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装配了主动悬架的汽车,转弯时的侧倾(横摇)现象、以及起动时的车体后沉现象和刹车时的车体前端下沉现象都明显减少。19■主动悬架结构图资料:日产汽

4、车宣传资料驱动装置●主动偏航控制系统(ActiveYawControlSystem)  (左右驱动力分配系统)    是在左右车轮(驱动轮)之间适时转移驱动力,通过左右驱动力的力差,产生车辆旋转力(平摆力矩)的系统。    例如,在加速转弯或者方向盘切弯次数增加时,通过将扭矩(驱动力)转移至转弯外轮,来控制转向不足,从而提高转弯性能。    另外,在减速转弯时,通过将扭矩转移至转弯内轮,来缓和内倾转向,从而实现顺利转弯,提高安全性能。    进而,在更为复杂的情形下,例如左轮在潮湿的路面,右轮在结冰的路面上行驶时(即左右车轮在磨擦系数不同的路面或者粗糙路面

5、上行驶时),把扭矩向不打滑的一侧车轮转移,从而提高行驶能力和加速性能。19■主动偏航控制系统的效果资料:本田技研工业“左右驱动力分配系统”制动装置●稳定性控制系统(VSC,ASC等)    稳定性控制系统是指,为避开障碍物而进行紧急的方向盘操作时,或不经意间驶入易滑路面时,通过4轮独立的刹车控制和发动机控制,防止车辆的侧滑。    例如,在转弯时,经判断有转向过度时,在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同时,在转弯外侧的前轮上施加制动力,通过在汽车外侧产生力矩进行控制。    相反,经判断有转向不足时,在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同时,在后轮上施加制动力,控制车辆。19■稳定

6、性控制系统的效果资料:丰田汽车宣传资料●制动助力器    是在紧急状态下,当驾驶员不能用力踩刹车时提供帮助的技术。它能从刹车的踩踏速度和踩踏力量中,感知驾驶员的紧急制动状况,从而提高制动力。另外,当驾驶员有意识地踩松刹车时,会减少助力。■制动助力器的效果资料:参考日产汽车“TripleSafety”制作19●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    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是指,根据汽车行驶状态对前后轮的制动力进行相应的合理分配的装置。进而在转弯制动过程中,也能通过控制左右轮的制动力,确保汽车的稳定性,发挥优良的制动性能。    EBD可根据制动时前后轮的负

7、荷变化,或乘车人、装载量等不同装载情况引起的前后轮的负荷变化,有效利用后轮的制动力。通常采用ABS(Anti-lockBrake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油压控制装置,并将ABS功能和制动助力器相结合,发挥更理想的制动性。■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的结构资料:本田技研工业宣传资料提高碰撞安全性能的技术●碰撞吸收车体、高强度车厢    万一发生碰撞时,为了保护乘车人,应将车厢受到的损害降到最小。为此,车体的前后部位采用碰撞吸收结构,这样,在受到碰撞时可以在尽可能吸收撞击力的同时,把撞击力向车体骨架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分散。    另外,在车厢的周围,通过车身外

8、板的一体化、增强各连接部的刚性、加大摇臂柱轨道等断面、坚固的门锁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