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

ID:37496363

大小:8.90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5-24

上传者:U-145848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_第1页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_第2页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_第3页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_第4页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StudyonSuburbUrbanizationinNanjingPukouDistrictBasedonEmpiricalAnalysisofUrbanSUDurDanlzattonancISUburDUrbanization‘1o-·‘●门l■⋯-‘ADissertationSubmittedtoNanjingUniversityForMasterDegreeJiaWeiSupervisedbyProfessorZhangLeiandAssociateProfessorWuWei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SchoolofArchitectureNanjingUniversityJuly,2010 毕业论文题目:基王邀立塑堕垡鱼塑壁邋立垡塞堑盆盘煎壹室逋里匡塑匡域壹丝盈究整筮鱼圭盎王堡专,_lk—20—07亟士生姓名:黄益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鲞重耋邀:墨益到耋噬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2002年,南京市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合并成新浦口区,标志着南京发展实现了从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历史跨越。同时,在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要将浦口区发展成为南京市江北的新市区,并成为南京市的副中心。因此,浦151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和互动关系分析入手,分别以美国和上海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回顾,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对南京市浦12区郊区城市化的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浦口区的城市定位,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布局及驱动、可持续发展、特色塑造、交通建设等五个方面,给出了浦ISl区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提出浦12区城市化对策,即: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调整产业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协调发展等。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实例分析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郊区化发展模式。以郊区化来实现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共同繁荣与兴旺,运用生态思维进行规划与管理,协调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的关系,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宏观调控与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郊一体的多核心结构模式,不仅为政府制定规划提供宏观参考,也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具有~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浦口区正文共约45000字,图表共19幅。 THESIS:StudyonSuburbUrbanizationinNanjingPukouDistrictBasedonEmpiricalAnalysisofUrbanSuburbanizationandSuburbUrbanizationSPECIALIZATION: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POSTGR2∞UATE:JiaWeiMENTOR:ProfessorZhangLei,AssociateProfessor肋胎i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llovertheChina,Ourcityhasenteredaphaseofacceleratedurban,suburbanizationandurbanizationinruralareasbegantoappear.In2002,theoriginalNanjingPukouDistrictandPukouJiangpuCountymergedintoanewarea,whichiscalledPukouDistrict.NanjingdevelopmentacMevedmarkeddevelopmentfromacrosstheriveracrosstothehistoryofriverdevelopment.Meanwhile,anewroundofplanthatPukouwillbedevelopedtheareaintoanewurbanareaofNanjingJiangbeiasthevice-NanjingCenter.Therefore,thedevelopmentofPukouDistricthasenteredanewstage.ThearticleusetheexampleastheShangHaiandAmerica,toanalysisandcomparisonthesuburbanurbanizationandsuburbanization,throughanempiricalresearch,combiningtheworkingpractice.focusonNanjingpukousuburbanurbanizationpresentsituatio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oexisting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theorientationofthecity,from5thcityfunction,industrialstructurelayoutanddrive,sustainabledevelopment,shape,trafficconstructionfeaturesfromfiveaspects,andgivestheurbanization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5th,putforwardconcretemeasuresofurbanization,namely:thecountermeasurestopukoudeepeningofcityplanning,implementing”city”strategy,adj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strengthenurbanmanagement,insist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etc.Thisresearchsignificanceliesinthatusingtheexampletoanalysisofthesuburbanurbanizationandsuburbanizationinteraction,andaccordingtotherelationofselectingsuitableforChina’SnationalCOnditions,withmoderatesuburbanizationdevelopmentmodetourbanandsuburbansuburbanizationofcommonprosperityandregionalcenters,usingecologicalthinkingforplanningandmanagement,coordina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izationandsuburbanizationprocess,forward—lookingmacro-controlandplanning,urbanandsuburbantowncenterofthecommondevelopmentofthecorestructuremoresuburbs,notonlyforthemodelprovidesreferenceforplanning,butalsoforthemacrotooururbanplanningpracticehascertain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KEYWORDS:urbanization;suburbanizationofcities;suburburbanization;PukoudistrictThethesiscontainsabout45000words,19picturesandcharts.III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内容及意义⋯⋯⋯⋯⋯⋯⋯⋯⋯⋯⋯⋯⋯⋯⋯⋯⋯⋯⋯⋯⋯⋯⋯⋯⋯⋯⋯⋯⋯⋯⋯l1.1.1研究背景⋯⋯⋯⋯⋯⋯⋯⋯⋯⋯⋯⋯⋯⋯⋯⋯⋯⋯⋯⋯⋯⋯⋯⋯⋯⋯⋯⋯⋯⋯⋯.11.1.2本研究内容及意义⋯⋯⋯⋯⋯⋯⋯⋯⋯⋯⋯⋯⋯⋯⋯⋯⋯⋯⋯⋯⋯⋯⋯⋯⋯⋯⋯..21.2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研究进展⋯⋯⋯⋯⋯⋯⋯⋯⋯⋯⋯⋯⋯⋯⋯⋯⋯⋯⋯⋯⋯⋯⋯⋯⋯⋯21.2.1国内外城市郊区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21.2.2国内外郊区城市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4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51.3.1研究方法⋯⋯⋯⋯⋯⋯⋯⋯⋯⋯⋯⋯⋯⋯⋯⋯⋯⋯⋯⋯⋯⋯⋯⋯⋯⋯⋯⋯⋯⋯⋯.51.3.2技术路线⋯⋯⋯⋯⋯⋯⋯⋯⋯⋯⋯⋯⋯⋯⋯⋯⋯⋯⋯⋯⋯⋯⋯⋯⋯⋯⋯⋯⋯⋯⋯.5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62.1相关概念解析⋯⋯⋯⋯⋯⋯⋯⋯⋯⋯⋯⋯⋯⋯⋯⋯⋯⋯⋯⋯⋯⋯⋯⋯⋯⋯⋯⋯⋯⋯⋯⋯一62.1.1城市化的内涵⋯⋯⋯⋯⋯⋯⋯⋯⋯⋯⋯⋯⋯⋯⋯⋯⋯⋯⋯⋯⋯⋯⋯⋯⋯⋯⋯⋯⋯⋯62.1.2城市郊区化的内涵⋯⋯⋯⋯⋯⋯⋯⋯⋯⋯⋯⋯⋯⋯⋯⋯⋯⋯⋯⋯⋯⋯⋯⋯⋯⋯⋯⋯62.1.3郊区城市化的内涵⋯⋯⋯⋯⋯⋯⋯⋯⋯⋯⋯⋯⋯⋯⋯⋯⋯⋯⋯⋯⋯⋯⋯⋯⋯⋯⋯⋯72.2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一72.2.1内涵比较⋯⋯⋯⋯⋯⋯⋯⋯⋯⋯⋯⋯⋯⋯⋯⋯⋯⋯⋯⋯⋯⋯⋯⋯⋯⋯⋯⋯⋯⋯⋯⋯⋯⋯⋯⋯⋯⋯⋯⋯一72.2.2动力机制比较⋯⋯⋯⋯⋯⋯⋯⋯⋯⋯⋯⋯⋯⋯⋯⋯⋯⋯⋯⋯⋯⋯⋯⋯⋯⋯⋯⋯⋯⋯82.3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分析⋯⋯⋯⋯⋯⋯⋯⋯⋯⋯⋯⋯⋯⋯⋯⋯⋯⋯⋯⋯~92.3.1郊区城市化对城市郊区化的推进作用⋯⋯⋯⋯⋯⋯⋯⋯⋯⋯⋯⋯⋯⋯⋯⋯⋯⋯⋯⋯92.3.2城市郊区化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02.4国外城市郊区化分析一以美国为例⋯⋯⋯⋯⋯⋯⋯⋯⋯⋯⋯⋯⋯⋯⋯⋯⋯⋯⋯⋯⋯⋯l12.4.1美国城市郊区化形成的主要因素⋯⋯⋯⋯⋯⋯⋯⋯⋯⋯⋯⋯⋯⋯⋯⋯⋯⋯⋯⋯⋯.1l2.4.2城市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及启示⋯⋯⋯⋯⋯⋯⋯⋯⋯⋯⋯⋯⋯⋯⋯⋯⋯⋯⋯.122.4.3对我国借鉴意义分析⋯⋯⋯⋯⋯⋯⋯⋯⋯⋯⋯⋯⋯⋯⋯⋯⋯⋯⋯⋯⋯⋯⋯⋯⋯⋯.132.5国内城市郊区化分析一以上海为例⋯⋯⋯⋯⋯⋯⋯⋯⋯⋯⋯⋯⋯⋯⋯⋯⋯⋯⋯⋯⋯⋯142.5.1上海中心区和郊区范围的界定⋯⋯⋯⋯⋯⋯⋯⋯⋯⋯⋯⋯⋯⋯⋯⋯⋯⋯⋯⋯⋯⋯..142.5.2上海郊区化实证分析及启示⋯⋯⋯⋯⋯⋯⋯⋯⋯⋯⋯⋯⋯⋯⋯⋯⋯⋯⋯⋯⋯⋯⋯.142.5.3中国城市郊区化在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6第三章浦口区城市化现状研究⋯⋯⋯⋯⋯⋯⋯⋯⋯⋯⋯⋯⋯⋯⋯⋯⋯⋯⋯⋯⋯⋯⋯⋯⋯⋯⋯⋯.183.1南京市城市郊区化的现状⋯⋯⋯⋯⋯⋯⋯⋯⋯⋯⋯⋯⋯⋯⋯⋯⋯⋯⋯⋯⋯⋯⋯⋯⋯⋯⋯183.1.1工业郊区化水平⋯⋯⋯⋯⋯⋯⋯⋯⋯⋯⋯⋯⋯⋯⋯⋯⋯⋯⋯⋯⋯⋯⋯⋯⋯⋯⋯⋯..183,1。2人口郊区化水平⋯⋯⋯⋯⋯⋯⋯⋯⋯⋯⋯⋯⋯⋯⋯⋯⋯⋯⋯⋯⋯⋯⋯⋯⋯⋯⋯⋯。183.1.3现状评价⋯⋯⋯⋯⋯⋯⋯⋯⋯⋯⋯⋯⋯⋯⋯⋯⋯⋯⋯⋯⋯⋯⋯⋯⋯⋯⋯⋯⋯⋯⋯.193.2浦口区城市化的现状⋯⋯⋯⋯⋯⋯⋯⋯⋯⋯⋯⋯⋯⋯⋯⋯⋯⋯⋯⋯⋯⋯⋯⋯⋯⋯⋯⋯⋯193.2.1浦口区的城市发展背景⋯⋯⋯⋯⋯⋯⋯⋯⋯⋯⋯⋯⋯⋯⋯⋯⋯⋯⋯⋯⋯⋯⋯⋯⋯.193.2.2浦口区城市发展概况⋯⋯⋯⋯⋯⋯⋯⋯⋯⋯⋯⋯⋯⋯⋯⋯⋯⋯⋯⋯⋯⋯⋯⋯⋯⋯.203.3浦口区城市化形势分析⋯⋯⋯⋯⋯⋯⋯⋯⋯⋯⋯⋯⋯⋯⋯⋯⋯⋯⋯⋯⋯⋯⋯⋯⋯⋯⋯⋯203.3,1难逢的机遇⋯⋯⋯⋯⋯⋯⋯⋯⋯⋯⋯⋯⋯⋯⋯⋯⋯⋯⋯⋯⋯⋯⋯⋯⋯⋯⋯⋯⋯⋯.203.3.2面临的挑战⋯⋯⋯⋯⋯⋯⋯⋯⋯⋯⋯⋯⋯⋯⋯⋯⋯⋯⋯⋯⋯⋯⋯⋯⋯⋯⋯⋯⋯⋯.233.3.3存在的问题⋯⋯⋯⋯⋯⋯⋯⋯⋯⋯⋯⋯⋯⋯⋯⋯⋯⋯⋯⋯⋯⋯⋯⋯⋯⋯⋯⋯⋯⋯.24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讨论⋯⋯⋯⋯⋯⋯⋯⋯⋯⋯⋯⋯⋯⋯⋯⋯⋯⋯⋯⋯274.1城市功能定位⋯⋯⋯⋯⋯⋯⋯⋯⋯⋯⋯⋯⋯⋯⋯⋯⋯⋯⋯⋯⋯⋯⋯⋯⋯⋯⋯⋯⋯⋯⋯⋯.274.1.1现代化的南京江北新市区⋯⋯⋯⋯⋯⋯⋯⋯⋯⋯⋯⋯⋯⋯⋯⋯⋯⋯⋯⋯⋯⋯⋯⋯.274.1.2知名的旅游风景区⋯⋯⋯⋯⋯⋯⋯⋯⋯⋯⋯⋯⋯⋯⋯⋯⋯⋯⋯⋯⋯⋯⋯⋯⋯⋯⋯.274.1-3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284.1.4一流的大学集聚区⋯⋯⋯⋯⋯⋯⋯⋯⋯⋯⋯⋯⋯⋯⋯⋯⋯⋯⋯⋯⋯⋯⋯⋯⋯⋯⋯.284.2城市化发展战略⋯⋯⋯⋯⋯⋯⋯⋯⋯⋯⋯⋯⋯⋯⋯⋯⋯⋯⋯⋯⋯⋯⋯⋯⋯⋯⋯⋯⋯⋯⋯284,2.1功能提升战略⋯⋯⋯⋯⋯⋯⋯⋯⋯⋯⋯⋯⋯⋯⋯⋯⋯⋯⋯⋯⋯⋯⋯⋯⋯⋯⋯⋯⋯。。28 4.2.2双轮驱动战略⋯⋯⋯⋯⋯⋯⋯⋯⋯⋯⋯⋯⋯⋯⋯⋯⋯⋯⋯⋯⋯⋯⋯⋯⋯⋯⋯⋯⋯.294.2.3精明增长战略⋯⋯⋯⋯⋯⋯⋯⋯⋯⋯⋯⋯⋯⋯⋯⋯⋯⋯⋯⋯⋯⋯⋯⋯⋯⋯⋯⋯⋯.3l4.2.4特色塑造战略⋯⋯⋯⋯⋯⋯⋯⋯⋯⋯⋯⋯⋯⋯⋯⋯⋯⋯⋯⋯⋯⋯⋯⋯⋯⋯⋯⋯⋯.324.2.5交通带动战略⋯⋯⋯⋯⋯⋯⋯⋯⋯⋯⋯⋯⋯⋯⋯⋯⋯⋯⋯⋯⋯⋯⋯⋯⋯⋯⋯⋯⋯.344.3城市化具体对策⋯⋯⋯⋯⋯⋯⋯⋯⋯⋯⋯⋯⋯⋯⋯⋯⋯⋯⋯⋯⋯⋯⋯⋯⋯⋯⋯⋯⋯⋯⋯354.3.1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加快郊区城市化⋯⋯⋯⋯⋯⋯⋯⋯⋯⋯⋯⋯⋯⋯⋯⋯⋯⋯⋯.354.3.2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推进郊区城市化⋯⋯⋯⋯⋯⋯⋯⋯⋯⋯⋯⋯⋯⋯⋯⋯⋯⋯..364.3.3调整产业格局,推动工业、商业向郊区转移⋯⋯⋯⋯⋯⋯⋯⋯⋯⋯⋯⋯⋯⋯⋯⋯.364.3.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郊区城市化⋯⋯⋯⋯⋯⋯⋯⋯⋯⋯⋯⋯⋯⋯⋯⋯⋯⋯⋯.374.3.5加强城市管理,推进郊区城市化⋯⋯⋯⋯⋯⋯⋯⋯⋯⋯⋯⋯⋯⋯⋯⋯⋯⋯⋯⋯⋯.384.3.6坚持协调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38第五章结语⋯⋯⋯⋯⋯⋯⋯⋯⋯⋯⋯⋯⋯⋯⋯⋯⋯⋯⋯⋯⋯⋯⋯⋯⋯⋯⋯⋯⋯⋯⋯⋯⋯⋯⋯⋯.405。1本文结论⋯⋯⋯⋯⋯⋯⋯⋯⋯⋯⋯⋯⋯⋯⋯⋯⋯⋯⋯⋯⋯⋯⋯⋯⋯⋯⋯⋯⋯⋯⋯⋯⋯⋯405.2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405.2.1研究的局限性⋯⋯⋯⋯⋯⋯⋯⋯⋯⋯⋯⋯⋯⋯⋯⋯⋯⋯⋯⋯⋯⋯⋯⋯⋯⋯⋯⋯⋯.405.2.2研究展望⋯⋯⋯⋯⋯⋯⋯⋯⋯⋯⋯⋯⋯⋯⋯⋯⋯⋯⋯⋯⋯⋯⋯⋯⋯⋯⋯⋯⋯⋯⋯.41致{射⋯⋯⋯⋯⋯⋯⋯⋯⋯⋯⋯⋯⋯⋯⋯⋯⋯⋯⋯⋯⋯⋯⋯⋯⋯⋯⋯⋯⋯⋯⋯⋯⋯⋯⋯⋯⋯⋯⋯⋯⋯⋯⋯⋯⋯⋯⋯⋯⋯⋯⋯⋯⋯42主要参考文献⋯⋯⋯⋯⋯⋯⋯⋯⋯⋯⋯⋯⋯⋯⋯⋯⋯⋯⋯⋯⋯⋯⋯⋯⋯⋯⋯⋯⋯⋯⋯⋯⋯⋯⋯⋯43插图和附表清单⋯⋯⋯⋯⋯⋯⋯⋯⋯⋯⋯⋯⋯⋯⋯⋯⋯⋯⋯⋯⋯⋯⋯⋯⋯⋯⋯⋯⋯⋯⋯⋯⋯⋯⋯45 1.1研究内容及意义1.1.1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建国60年以米,我国城市化水平人幅提高,一是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剑2008年的655个,提高了5倍多(图1.1),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剑2008年的45.68%,比1991年提高了19个白‘分点;:是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IfI‘总人【]的比重为45.7%,比建国初期上升了35.1个白‘分点,年平均上升0.6个白‘分点,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iF均上升0.9个白‘分点(图1—2)1。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腱的加速期,尤其是尔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达到85%,城市发展更为迅速。住这一背景下,城市郊区化10郊Ⅸ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六十年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II‘j盈丛【臣=;i:蟊滋盂础j;玺:--●-2008[[1i■m+一,。‘11978_lkllli1949岫年卜———^圈例1∞●●2007i以上人口■●loo一200万人口一50一lOOyi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图1—1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示意图二j■_7■,。Z。/鲥·城镏母乡十J图1—21949、1978、2008年城乡结构比较1“新一I-围60周年系列报佴”,,{,华人民共和围困家统讣局,2008年。:tI,华人民共和围国家统计局M站。1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世界范围内规模性的郊区城镇开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起,在世界其他国家逐步兴起。我国的郊区城镇开发虽然起步较迟,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郊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因此,现在许多省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都把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特别是郊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点。可以预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郊区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空前发展期。南京市浦口区地处长江以北,与南京主城一江之隔。200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合并成新浦口区。新区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发展实现了从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历史跨越。同时,在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要将浦口区发展成为南京市江北的新市区,并成为南京市的副中心。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性质地位的提升,使浦12:1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2本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内容:1、研究分析了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互动关系;2、通过国外及国内的实证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对南京市浦17:1区郊区城市化的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3、提出了浦口区的未来城市定位,并提出加快浦口区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和有效对策。研究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业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城市代表了这一重点,而郊区贝0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这个总体发展战略在总体规划方面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郊区不再是农村的代名词,而成为了体现城市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区域,已被提高到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的高度。然而,郊区又是南京在中国总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核-tL,问题之一,南京的郊区如能快速发展,必将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可资借鉴的重要发展模式。同时,国外郊区化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而我国的研究却处在起始阶段,需要大量实证城市的参与,弄清郊区化与城市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关系,这就需要开展区域城市郊区化的研究。冈此,本研究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研究进展1.2.1国内外城市郊区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19世纪中叶,冈需要适应当时城市化的进展,欧洲开始出现现代城市郊区化现象。首先,在欧洲南部和英国大城市的近郊,城市的冈素不断增加,农村的冈素逐渐衰减。其后,郊区化浪潮席卷美国,并且更加突出,郊区化在很人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火规模推动公共I:程建设的结果,彼时的郊2 第一章绪论区化生活成为了美国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最早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经典的郊区化,主要是由于人口、制造业、商业等向郊区扩散而导致,后来逐渐发展为现代的郊区化,由于郊区新产业的片状发展,各方面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边缘城市,维持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宅需求压力使得居住用地向郊区扩展,这种现象开始在日本出现。大城市圈和地方中心城市圈内的近郊城镇,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固定和对土地需要的增大,使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更加混杂。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的城乡经济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郊区经济的发展,郊区化问题开始出现。我国学者对郊区化的研究最早是从介绍西方郊区化的现象、总结其研究方法开始的,如周一星(1995)3,石忆邵和张翔(1997)4等相继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历程。因此,国内正式把郊区化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现象进行研究,已经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目前,我国的郊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第三产业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由于我国城市麦?辰处在集聚/9产段,城市中心区仍保持强大吸手/力,仍不失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由于重工业、污染较量的工业等迁至郊区,碱市中心成为金融与商业的集聚区,更加大7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力度和现代化功能(张兵,1998)5o我国城市郊区化进程起步不足20年,在人口的郊区化过程中,向郊区迁徙的大多是一般市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一些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反而迁至城市中心区,从而导致郊区发展缓慢,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较为迟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郊区化进程必将出现快速发展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碱市郄区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碱市内部出现的“推力”与“拉力”的联合作用,印碱市内部的人均收入提高和收入差异拉大与郊区的土她价格合理、居住环境、交通及通讯水平提高的舍力5-,'n,导致7城市郊区化(吕拉昌,2006;张贡生等,2009)6也有人称之为碱7声锛斥力与郄区吸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扬等,2004)7。从宏观背景方面看,中西方的郊区化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是中国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比西方晚得多。然而,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来衡量,中国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段又比西方超前。从微观动力方面考察,则差异更为巨大,主要表现在:西方城市中心区的社会、环境状况恶化,对人口外迁产生推动作用;而中国城市是在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基础上,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置换带来的旧城改造推动人口和工业外迁,人们对城市中心区仍怀眷恋之情,一些污染企业也随之外迁,但是郊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却没有同步跟上,企业职工不愿外迁,因此在中国是先有了工业郊区化然后是人口郊区化。西方碱9--口夕产迁主要是追求庭好的居住环境;中国居民剧主要是为扩大住房面积,改善基本的社会空问。因此,可以认为郊区彳匕在西方是一介自发的过程,而在我国月矿是中国特色政冶经济的产物(杨长明,2001)8虽属自愿但主要是有组织的3周一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的两个误区.城市规划,1995年,第2期,第13一16页。4石忆邵.张翔.城市郊区化研究述要.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3期,第56.59页。5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6吕拉昌.新经济时代中国大都市的郊区化机制探讨——兼与美国郊区化的比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第6—10页。张贡生,孙晓娜,李玮.郊区化研究综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7卷,第6期59.65页。7宋扬,徐强.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2004年,第l期,第2.5页。8杨长明冲国城市郊区化与政府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3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El区郊区城市化研究被动的过程和行为。由此可见,虽然郊区化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但我们不必刻意追求西方郊区化模式,重要的是要立足国情,客观评价与看待中国的郊区化,从而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郊区化模式,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实践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1.2.2国内外郊区城市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郊区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不仅带来城市人口的集聚、城市空间的扩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其物质和精神各方面影响的扩散,都直接影响到郊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传承和居民心理模式的改变。因此,本质上讲,城市化不是吞没了郊区,而是现代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进步的体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英国就开始了,漫长的城市化历程,经历7长这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对世界域‘市化历史进程作曲7重要贡献。如,英国第一个制定7“碱1声-规划法”,第一介建立7“回凰城市”,第一含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介建立7“卫星碱”,第一个实现7郊区碱市化等(纪晓岚,2004)90美国的郊区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末,其特点是由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到1870年实现了初步城市化后,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进入了城市时代,基本实现了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而日本的城市化是由政府引导产生的,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形成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与美国日本的城市化起因大不同的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因为农业经济恶化而导致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率已达到700/5以上,但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大量普通农民破产的基础之上。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在破产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从而导致了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出现,最终致使城市向“病态”方向发展,因此被称为“过度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发展缓慢扣21世纪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家(顾朝林等,2008)10。美国著名经芬学家斯蒂格利茨妒顽享,影响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是两件大事,一乎提美国高科技的发展,另一件是中国的城市化(王娟,2007)11。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一方面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被否定,另一方面城市资本、技术也因无法向乡村扩散而未能带动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广大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缓9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97-101页。”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城市问题,2008年,第161卷,第12期,第2-12页。¨王娟.我国郊区城市化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07年,第l期,第68·69页。4 第一章绪论慢,城市化的重点在城区而不是郊区。改革开放以后,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双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中,广大郊区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二元关系,这为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使得我国郊区城市化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正进入碱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城市化巴进入7加速发展阶段,20084-;6全国城市化率巴达到45.68%幢,且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汇合。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3.1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利用已有文献,综合分析国内外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研究。>实证分析法:选取美国(国外)、上海(国内)作为经典案例来实证研究。>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的纵向比较,和对国内与国外的郊区城市化横向比较,得出我国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成功案例。>功能分析法:通过对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定性分析,选取人口、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重要的指标,运用功能分析法,研究郊区城市化这个系统现象的需求,并反馈于推进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对策分析。1.3.2技术路线查阅资料全面分析国内外城市郊区化及郊区城市化现状上进行纵向及横向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占分析国内郊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上调研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上提出浦口区未来城市定位占提出浦口郊区城市化战略、对策及措施图卜3技术路线2“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5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2.1相关概念解析2.1.1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的理解和界定各不相同。综合国内学者的理论,大体得出城市化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付晓东,2005:许学强等,1997)13:①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先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从事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⑧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④城市化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乡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乡村和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⑤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是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2.1.2城市郊区化的内涵城市郊区化筒称郊区化,是指由于碱市中心区她祖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因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碱市中心区入口、产业夕产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享的城市J骞心化现象,也就是说碱声郄区化是碱1}}发展纠一定厅卜段的产物,是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的一种过程,其核,屿是人口与经济要素的萼心扩散导致碱市郊区的发展(周一星等,1998)14。城市郊区化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绝对的过程。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市郊区化的观点,大概有三个方面的观点:美国的杰克逊认为郊区化是人口流动的过程,即城市的边缘地带稳定有序的发展并超过了城市中一tl,地带的一种进程,这个过程使得城区居住密度下降,相对郊区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周一星(1998)14j,顾朝林(2003)15p沈岭和鞠立新等(2004)16认为郄区化是经济要素的离心化扩散过程,城市市区在总体上集聚扩张的同时,碱7芦入1:7、工业、商业先后从碱市由内而”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5.38页。“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3期,第22.27页。“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城市规划,2003年,第27卷,第6期19—24页。‘6沈岭,鞠立新.上海郊区化的新态势与大都市区的建设.城市管理,2004年,第2期34-37页。6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外做离,避动,这一过程就是都区化的过程,算核一姨人口与经彦}要素的离心扩散;还有一种观点是从郊区的功能和景观角度来定义郊区化,日本地理研究所编著的《地理学辞典》中定义为:郄区化是指碱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受到城市膨胀的影响,向城市性目紊和农村性因紊相互混合的近郊区变化的过程。访定义包含7两层意思:—是景观上的乖区化,如,市区的住宅、工厂、办公楼、学校等夕产迂,农村的住宕变为景观上的类似城市建筑;二是功能上的郄区化,加,购物地区发生变化,每天通向域市中心的通勤孝增加等现象(宋杨等,2004)17。总之,虽然不同专家对城市郊区化的解释角度不同,但其本质就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扩散现象,这种扩散包括了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它是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离心力大于向心力产生的社会经济各个要素向郊区运动的现象。2.1.3郊区城市化的内涵郄区城市化是不同于碱市郊区化的又一重要概念,指碱市中心城区以夕产的郊区向碱市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卖现农村人口的I作领域由第一产’韭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她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坷震集过程。它是域声化的重要纽成寄分,也是碱市彳乇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本质上讲,审区城市亿是乖区转变力城市地区,或乖区的城声要素遥澎发展的过程(高毅存,2004)18,其核心是郊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这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城镇化,即农村地区住房等外部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化的过程;二是产业化,即农业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三是城市化,即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过程。用来衡量郊区城市化的指标有四个方面:城镇数量及密度、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2.2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2.2.1内涵比较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一种动力机制。它是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以及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城市郊区化的核心是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离心扩散导致城市郊区的发展。日本地志研究所编写的《地理学辞典》中,对郊区化的定义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即:市中心区和建成区的住宅、工厂、学校、办公楼等外迁,以及农地的住宅用地转化为景观上的郊区化;向中心城市的通勤者增加和购物地发生变化等功能上的郊区化。作为衡量郊区化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和居住郊区化、经济活动郊区化和生活空间郊区化三个方面。17宋扬,徐强.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2004年,第l期,第2-5页。”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7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从人口和居住郊区化方面来看,有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的通勤者数量以及郊区住宅销售面积占全市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等指标。从经济活动郊区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郊区工业园区(开发区)对郊区GDP的贡献率、郊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市中心区居民购物圈半径等指标。从生活空间郊区化方面来看,有郊区超级市场与购物中心的数量、郊区金融保险业日常业务网点的数量、郊区千人拥有医生数、郊区交通通讯投资密度、郊区普通高中毕业生大学入学率等指标。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郊区的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逐步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的核心是郊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其内涵可以概括为:①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即城镇化;②农业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③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即生活方式城市化。作为衡量郊区城市化的指标主要有城镇敷量及密度、入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居民生活城市化四介方面。从城镇数量及密度方面来看,有碱镇数量、城镇密度、中小碱筷比重等指标。从入口城市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指标(WangFH,1990)19。从产业结构城市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从居民生活城市化方面来看,主要包括:①反映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化的指标,如自来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用电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等。②反映居民生活城市化的指标,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比重、每个劳动力人均日工作时数等。2.2.2动力机制比较城市郊区化是城市排斥力与郊区吸引力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排斥力产生于以旧城区人121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实施更新、环境改善等为主要内容的旧城改造活动。具体而言,人口郊区化的动力主要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与老城区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人口外迁的主要去向为近郊区。工业郊区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推动7郊区化的发展,国内外的投资为郊区化的发展提供7资金保障(冯健.2001)2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区段的地价可能是近郊或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以至百倍以上。地价的不同导致城市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为主,它们往往是被城市环境要求的压力所迫丙外迁;二是以经济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布局调整为目的的企业外迁。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区19WangFHZhouYxModelingUrbanPopulationDensitiesinBeijin91982·1990:SuburbanizationandCauses.UrbanStudies,1999,36(2):263—279.20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年,第16卷,第6期30-36页。8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的工业、仓库用地被收益率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写字楼等第三产业所替代。而与城市中-Ii,区相比,郊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低廉的地价、有利的区位、广阔的空间等方面,这些优势对城区人口和经济要素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郊区城市化是来自城市向心的.1毒心的以及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在城郊地萨共同作用的结果。郊区城市化的动力可概括为城市集聚扩截力与乡村内生驱动力两个方面。城市集聚扩散力主要由碱市经济梯度辐射驱动力.城市夕产向扩展驱动力、城市郄区化驱动力等分支力所构成(吴国兵等,2000)21。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梯度,城市中心区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其周围郊区小城镇的辐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乡联系的日益紧密为郊区城市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需要促使了城市要素的集中发展,城市表现为同心圆圈层式的外向扩展。这一过程突出地表现为大工厂、校园、特殊医院、集团住宅等单位先行者的作用,随后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相继建设,使其连成一片,由原来的城市逐渐演化为城市中一tl,区,工厂、学校和特殊医院等又进一步被挤到更远的郊区,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由此可见,在城市外向扩展的动态过程中,“昨天的新郊区变成今天的成熟型郊区,以至明天的老郊区或内城”。乡村内生驱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驱动力、农业产业化驱动力、制度创新驱动力等分支力所构成,而产生这种内生驱动力的原因,一是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农业主要生产要素一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人口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转移;二是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的现实促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2.3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分析2.3.1郊区城市化对城市郊区化的推进作用郊区城市化将为城市郊区化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动力源。郊区城市化的水平越高,郊区的吸引力越强,郊区对城市人口及产业等拉力作用的增强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郊区化进程。①随着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成为大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城市居民新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城市工业新的生产空间和市场空间。一方面,随着郊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郊区逐步走向社区化管理的轨道,郊区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郊区商业、教育、医疗、社区服务业与城市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郊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这些使得城市居民迁到郊区居住可以像在城里居住一样方便,加之郊区房价低廉、环境优美的优势,无疑将推进人口郊区化进程;另一方面,郊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张消费需求、刺激投资增长,郊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为城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必将吸引城市工业向郊区迁移,从而有力地推进工业郊区化进程。②郊区城市化有利于推进第三产业郊区化进程,从而使郊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郊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郊区生活条件和方式逐步向城市转变,郊区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这就为第三产业向郊区迁移奠定了需求基础,从而加快第三产业郊区化进程。21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城市规划,2000年,第8期36—39页。9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VI区郊区城市化研究2.3.2城市郊区化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生产活动在郊区的日益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扩散到郊区的城市要素与郊区内生驱动力的有机结合,都必将有力地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郊区化实际上对应着郊区次中心的加速城市化。①城市郊区化对郊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城市中心城区的扩散,表现为中心城区呈“摊大饼”蔓延式向郊区扩展,郊区与中心城区的结合部不仅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接受地域,而且是中心城区一些工业外移的最佳区位选择,郊区实际上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郊区地域也逐渐实现了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另一方面,城市大工业在郊区布点及与郊区乡镇工业联营,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郊区城镇化的主导动力。郊区乡镇工业生产与扩散而来的城市工业、外贸、商业等部门协作、配套、加工等,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郊区城镇化进程。②城市郊区化有力地推动郊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从而为郊区城市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城市郊区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方面,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加以及郊区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要素向郊区的不断扩散,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将大为提高。其次,城市郊区化必然带动郊区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人口向郊区的扩散,扩大郊区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必然会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向郊区的扩散,无论是整厂或部分车间向外搬迁的有形扩散还是通过产品、技术、工艺的无形扩散,其本质都是市区企业的资本、技术到郊区寻求与土地、劳动力的结合。这种结合对于郊区农村地域而言,就是利用土地资源吸引城市资本与技术投入,实现产业非农化的过程。最后,城市郊区化促进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在郊区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聚集为郊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进而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③城市郊区化对郊区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郊区化使得城市人口、经济活动不断扩散到郊区,人口与经济活动在郊区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城市郊区化的这种集聚效应必将改变郊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郊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城市郊区化通过带动郊区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促使郊区产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了郊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城市郊区化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郊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郊区。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正是郊区城市化的本质所在。10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2.4国外城市郊区化分析—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城市郊区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战前基本城市化阶段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在这个新的城市化进程中,美国出现了若干新的现象和特点,即人口向中心城市积聚和集中的趋势逐渐减弱,局部地区出现中心城市人口外流情况;产业和住宅区配置郊区化、分散化:国家的社会经济重心地向郊区转移;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及乡村广阔空间扩散。城市郊区化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研究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4.1美国城市郊区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美国城市郊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因素二战后的美国,一方面是城市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城市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集中式的城市化使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城区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居住拥挤、地价房租昂贵、交通状况不良、犯罪率上升等,这些促成了当时“反都市主义”的流行。由于人口密集、高技术工业集中和城市增长,城市自然环境遭受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有毒废物污染、城市的废料和垃圾等各种形式的污染。犯罪活动也长期困扰着城市,严重地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在1982年的一次调查中,有30%的美国人认为“郊区是较为理想的居住地方,44%的人则选择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只有20%左右的人乐意住在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使社会变迁加速,进而导致社会经济失控,城市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抑制了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分散在所难免。(2)经济因素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及经济繁荣成为城市扩散的外部因素。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厂普遍采用流水作业进行生产,而流水作业生产,有力她推动7汽车时代的到来(SullivanAM,1990)22。小汽车的普及和捷运系统的完善,使城市格局由内向外变化,从前无法接近的空旷地带向人们敞开了大门,人们驾驶着汽车,在一个地方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居住,所以汽车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步伐,也改变了中心城市和郊区的传统关系,城市结构出现离散性。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的制造业功能削弱,新发展的制造业和工业园区自成体系,而且对其邻近工厂的依赖性也逐步减弱。同时,自动化生产工艺要求采用单层厂房式以容纳自动装配线,这就增加了对大片未开发土地的需求,工业生产区的选择不再受固定地点的限制,而注意选择区位成本较低、具有种种有利条件的郊区。加上从业人员不多,但人均占有的厂区范围要大,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比较高,这都很适合于在郊区发展。郊区的低税率,也很容易获得比原先高得多的利润,在自身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的发展。市中心区功能逐渐淡化,集聚效应不断减弱,城市布局22SullivanAM.,UrbanEconomics,RichardD.Irwin,INC,1990:240-259ll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从单核心型向多核心型,甚至无明显核心的城市发展形态过渡。(3)政治因素联邦政府的干预,是美国城市郊区化迅速推进的重要保证。作为美国历史一大转折的新政既是联邦政府干预经济的开始,也是干预城市的开始,这恰恰明显地体现在郊区的发展上。二战后,城市分散作为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使城市交通体系深深打上公共政策的烙印。城市公交延伸到郊区,通勤费用低,环境污染小,受到广大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欢迎。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建在郊区,社区型公共生活设施建设配套逐渐完善,郊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使城市远郊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大量复员军人返乡,形成“结婚高峰”和“生育高峰”,对住宅、就业岗位的需求急剧增加。1949年杜鲁门政府修订了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住房法》,提出住房目标:“让每一个美国人拥有合适的住房和居住环境”。1961年,肯尼迪政府制定“低于市场水平利率”的贷款计划。1965年,约翰逊政府又提出“租金增补”计划,并颁布《住宅与城市发展法》。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先后实施了“自置居所计划”和“租赁住宅计划”。福特为了加强和促进社区的发展,提出了“社区发展补助计划”。里根在1987年的税制改革中,相应推行“低收入阶层住房税金信用计划”。1990年,布什政府实施“人人拥有居住机会”计划。克林顿于1997年正式出台了“多员家庭资助性住房改革及承受能力”法案等。战后美国的每一位总统都以每一个美国家庭拥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住宅为其行政目标,采取了种种有利于郊区化的政策,政策也朝着多数人的利益倾斜,对城市住宅郊区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4.2城市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及启示郊区通过城市扩散而实现城市化,既消除了困扰城市发展的桎梏,又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给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择业的机会城市郊区是多种行业、多种经济|戋分静多神经营模式的混合分布地带.又是经济结构雯动最为迅速的她区(范宇等,2001)23.这些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新建、扩建项目落成,提供了诸如流动摊点、个体饭店、多种修理业务、蔬菜和副食品零售以及家庭住房租赁等多种谋生手段和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在地方经济命脉制造业和零售部门中,郊区所占的工作岗位比重更是超过城市。工作岗位向郊区转移,郊区居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居住在郊区,工作在郊区,不必每天驱车或乘车去城里上班,既免于旅途的疲劳,节省大笔交通费,又增加了闲暇和工作时间。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多,制造业也开始向郊区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大都市区新建工厂有四分之三位于郊区。零售业也及时作出反应,购物城则是突出的标志。人口和产业的分散化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人生活质量,无形中便利了中心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的同时,进行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城市制造业出现“空心化”,中心城市流通、信息等服务性的功能则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范宇,姚士谋.由“撒县建区”引起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12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决策中心。中心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功能的转变,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心城市迅速增加的白领工作机会以及完备的服务和娱乐设施的吸引下,一些居民迁往中心城市,虽然80年代初回流势头减弱,但流向郊区的人口也相对减少,中心城市人I:1保持稳定。(2)新中产阶级形成城市郊区化产生了分散的文明,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郊区或乡村化的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率先迁往郊区,成为郊区化的主体。至20世纪60年代便融合成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即郊区中产阶级。郊区中产阶级不同于19世纪后期以来形成的老式中产阶级,不再以教育和职业为主要特征,而以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邡区成为家庭主义者的一含理想实现她,—般中产序卜级认为,碱市中心的教育与社会环境低劣,少数民族尤其黑人所占比例大,有些学校教守质量差,青少年犯罪较多j而邡区的学校素贡较高,少年滋事的现象较少(吴颖,2004)24。郊区是极其分散的广阔地区,邻里问存在一条条的天然绿带,具有乡村式的恬静。在这种清新宁静的环境中,郊区生活节奏缓慢,显得和谐轻松。这样的环境也是抚养和教育儿童的理想场所。郊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如1977年在美国有子女的妇女中大约有一半的人被雇佣。在美国城市郊区,这个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经济上.政冶上和人种上的同质性,郊区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共同的社区生活和社区事务,使郊区居民在政治上更倾向f民i,逐渐影戍一种郊区生活方式和邡区文化(刘建芳,2002)25。(3)由于经济重心向郊区转移,政治重心也相应地驻足郊区郊区自治力与独立性日益增强,使城市政府权力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政治的崛起,最初表现为郊区自治,郊区不再对中心城市俯首听命,而是与之展开对抗与竞争。同样,郊区在州议会中的势力也不断加强,郊区议员经常挫败州政府官员或中心城官员提出的不利于郊区的各种议案,在城郊斗争中屡屡获胜。他们统治着都市地区的--d,块,不受中心城市的控制。在重大国家政策问题上,郊区选民成为两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的对象,郊区力量的增长,对两党政治的影响将日益显现。由于郊区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优势,政府的政策导向郊区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最后,美国城市郊区具有完整的城市功能,特别是随着美国大都市的发展,在美国许多地区,已不存在经济上的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和附属的郊区之分,所谓的中心城市不再是都市生活的中心,而所谓的郊区亦不再是附属部分,中心城市与郊区的概念变得过时。分散化带来了多中心化,城市功能分散到一个个的次中心,城市功能由最初的专业化分工向综合方向发展。新型城市使长期困扰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趋于消失,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提高。2.4.3对我国借鉴意义分析目前,我国正经历城市化带来的阵痛,碱帘问题日益严重,而这正是二战后发达国家所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为此,我们7解和研究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对于预测我国城市化的走向,带r定合24吴颖.浅析美国城市郊区化.城市开发,2004年第9期.25刘建芳.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郊区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13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理的城市麦展政策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现代彳艺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城市化问题(FancC,1999)26,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结构变迁不在同一层面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在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基础上,还存在与后工业社会相关的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空心化”与郊区化问题、城市地域结构扩张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等。应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城市社会问题是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多侧面和多样化的。因此我们要总结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在解决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问题的同时,不要走美国已经走过的弯路,对新出现的城市社会发展形式和新的城市社会问题,应该有新的超前性的战略思考,对新的交通技术、通讯技术带来的“城市非集聚形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否则,重蹈美国城市化老路一从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再到城市空心化及至郊区化这一循环,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会使中国的现代化的时间延后。中国的城市化方兴未艾,跨世纪的中国城市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城市郊区化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同样对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有参考价值。2.5国内城市郊区化分析—一以上海为例2.5.1上海中心区和郊区范围的界定以上绔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r总面积99610乎方公里,占全国J%,入口占全国丘,%,GDP占15.J%),既是我国经旁隈发这的地区,又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高向东,2004)270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上海,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正在日益增强,目前上海在行政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3个层次。其中,中心城区又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包括黄浦、南市、卢湾和静安四区,边缘区包括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6区;近郊区包括宝山、嘉定、闵行和浦东新区;远郊区包括南汇、奉贤、青浦、崇明4县和金山、松江2区。上海行政上的4个近郊区面积太大,目前进行的郊区化并未均匀发生于整个近郊区,只是集中在近郊区靠近边缘区的地带中,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基本位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外环线之间。2.5.2上海郊区化实证分析及启示(1)低水平基础上的郊区化1982年,上海人均GDP为2877元,相当360美元;1993年为9000元,相当1050美元,只相当美国40年代的水平,即使到了1997年,上海人均GDP也只有25750元,约合3000美元。同时,与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彼时上海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经济也不完善。在此条件下上海发生的郊区化,一是出现的时间比西方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二是郊区化的水平和程度2—6FanCC.TheVerticalandHorizontalExpansionsofChina’sCitySystem阴.UrbanGeography,1999(6):493.51527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14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远不及西方。近年来,上海郊区虽然发展很快,郊区城镇及各级工业区蓬勃发展,但郊区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不足以形成特别强大的反磁力中心,因而没有改变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上海1992年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工业就业人121和工业总产值来说,中心区仍是最高的。以浦东为例,1997年其总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17.7%,工业总产值占市区的20.1%,中心区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8.4%和34.2%,但是面积只有浦东的l,4。所以浦东还不能与中心区抗衡。上海郊区化启示一:我国郊区化是经徽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郄区化(ZhouYX,2000)28。虽然郊区化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我国郊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远不及西方。西方开始郊区化的时候,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市场经济日臻成熟。但是,我国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郊区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各方面因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西方的水平。(2)被动的郊区化虽然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时代巴经过去,但某些生活服务f如购物.娱乐)仍须纠市中心区实现,多数市民还彳:愿迁至郊区。据统计,1982年上海郄区入1:7占上海总人口的53.2%.到1993-er-s莲个比例仍只有522%。同时,虽然i海郊区交通领先全国水平,1991年路网密度速0.57公勤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但仅为8本的1/5.美国的1/3,这也是人们不愿迁到郊区的原因凸。上海郊区化启示二:西方国家郊区化源于大批中产阶级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定居郊区,同时现代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技术为此愿望提供了可能。7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人口已占都市区总人口的60%。各种产业迁移至郊区也是出于自愿,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等)使它们在郊区发展更合算。然而,我国的情况几乎相反,郊区化主要是基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工业外迁引起的,工业早于人口外迁,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私人汽车拥有率很低,市区与郊区快速公路交通系统也不发达。可见,就人口的郊区化来说,西方是主动的,我国则是被动的。(3)高质量的郊区化上海经过旧碱改造、土她置换、CBD(Sk心商业固优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此以前更富有生机和活南,1992~1994每,环路煎头款增商监飘房300多万平方米。衙增102謇靖资金融机构.1700多家房地产公司.2118家外事机构.8983家三资企业的办公楼.连忍其它第三产业用旁。已构戍较高标准的CBD,CBD的现代功能明显提高7(石忆邵,2003)30.显然,西方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洞化”是一种失败的城市发展模式。虽然城市不可避免要由集聚发展阶段走向扩散发展阶段,但没有理由出现中心区的“空洞化”,完全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市中心的“空洞化”,上海目前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但我们应未雨绸缪,以免重蹈西方覆辙。28ZhouY)(,MaLJC.EconomicRestructuringandSuburbanizationinChina【J】.UrbanGeography,2000,21(3):205.23629张文新,朱臣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一B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30石忆邵.上海市郊区城市化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3期。15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上海郊区化启示三:我国郊区化是城市处在集聚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下的郊区化。西方国家发展到后工业化社会后,城市由集聚发展转变为扩散发展,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结果市中心吸引力越来越小,以致最后市中心停滞、衰退,即“空洞化”,纽约市中心曾经衰落即为例证。而郊区吸引力越来越大,日益繁荣而成新的经济活动中心。我国城市虽有离心发展的倾向,但城市仍然处在以集聚发展为主的阶段,集聚力大于扩散力,中心区吸引力大于郊区,它仍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心区非但没有出现西方的“空洞化”,反而变得欣欣向荣就理所当然了。(4)政府积极干预下的郊区化上海1982年以来兴建的大型居住区多位于近郊区,如闵行区的龙柏新村,浦东新区的竹园新村等,其建筑面积都超过20万平方米。新区开发是为了解决旧城区一系列“城市病”,特别是疏散城市人口和工业,这无疑促进了郊区化。上海浦东现有人口200多万,很大部分来自原来的旧城区。以上政策和蒂,度的实施原本不是用来鼓励郊区化,而是用来解决碱市其它问题,但客观上推动7郊区化。与之相比,西方国家的郊区化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亩由发展的结果(LoCP,1987)¨,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政府除了提供基本的支持(如基础设施建设、低税收等)外,很少干预。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郊区化,但又是导致中心区衰退的一个原因。因此,可以说我国郊区化主要是我国城市处在集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政府积极干预的被动郊区化。上海郊区化启示四:在我国郊区化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制度改革起7重要的推动十声用,这种作用此西方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土她有偿使用希玑度改革、住房蒂旷废改革,户籍管理毋矿度改革.旧碱改造和新区开发几介方面(吴国兵,2000)32o1987半J』月11日开始的城市土她有偿使用蒂,l/g,促进7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换。在新的住房毋玑废下,房价成7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普通市民为7获得较宽敝的住房,只好做曲在郄区买房的选择(李连仲,2004)33。这无疑推动了居住郊区化。2.5.3中国城市郊区化在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建设无序,规划失控在郊区发展的初期,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类用地结果不协调,缺乏对各项用地地块进行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评估,当村镇形成一定规模时,各类城市用地一哄而上,当下一轮总规修编时,只得尊重现状纳入城市用地的范畴。这使得规划受制于建设,城市整体形态、用地规模难以控制。(2)土地资源浪费闲置比较严重在用地标准和用地帘批方面,郊区较城市宽松许多,集约化程度一般比较低,用她规模偏大,造成臆性浪费,尤其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划拨土地,不少围墙一目就是几千公顷,征她后由31LoCP.SocialistideologyandUrbanStructuresinChina[J].UrbanGeography,1987(5)440-458.32吴国兵.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开发,2000年,第l期17-19页.,,李连仲_中国特大型城市实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战略设想——以上海市为例.港口经济,2004年第5期16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的实证分析于财力等各种原因,又发有很好的利用。缺少统筹安排的矛发,建设的育目性很大(江莹,2000;张越,韩明清等,1999)34。(3)环境问题碱市郄区作为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的疏散地,又是城市副食品、生活用品等的生产加工基地,彳手多有城市中心迁曲的重工业基她也聚居于此,寻致工业、农业和竺活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压力大,对于这些污染源往往是迁曲城区就7事,泼有把重点放在整改和冶理上,使得原来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又遭破坏,污染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从而成为二次改建的对象(邵茂峰,1999)35。34江莹.我国城市郊区化及发展对策探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35期22.25页;张越,韩明清,甄峰.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再认识一从城市化阶段谈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86期21.23页35邵茂丰.我国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99期28.29页17 第三章浦口区城市化现状研究3.1南京市城市郊区化的现状3.1.1工业郊区化水平南京的工业郊区化是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促动下发展起来的。早在“八五”期间,南京市就认识到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按照“三、二、一”的顺序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并做出了一系列产业布局调整的措施:利用“级差地租”原理,对城区产业实施‘‘退二进三”,将污染严重、就地治理困难的近百家企业列入搬迁计划并进行了部分搬迁。在此基础上,“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主城是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管理等第三产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市政公共管理能力,主城内第三产业逐步形成On--级公共活动中心和若干商业区(街)、大市场为主体构成的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商业区,培育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区品位。主城内第二产业继续实施“退二进三”,2005年前完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风景名胜区内的工业搬迁或用地性质的转换。随着区域交通的发展,主城工业逐步扩散到近郊,远郊也在积极地建设开发区,努力接受来自主城的产业转移。这从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变动情况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区、近郊和远郊三个区域工业企业数都有增加,但近郊增幅最大。这说明城区产业扩散对郊区的影响力随距主城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近郊大于远郊。3.1.2人口郊区化水平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区总人口从516.81万人增加到7611÷7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在这lO年闾共增加7974177人,而近郊争远郊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近郊平均每年减少603入,远郊乎均每年减少1910人,员增长的程度大大高于近乖。在这一对段内,南宥市区的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快速下降态劳。2000年,碱区的自然增长率只有J.89%0,这样的增长率不足以使城区人口每年增加97418人,说明城区存在大量的人口迁入。36同时,近郊和远郊自然增长率在3%0.4960,如果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动,则不可能出现总人口减少,所以,说明郊区存在大量的人口迁出,并且远郊人口迁出的数量大于近郊。在这里,有个情况需要关注,各区的土地面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许就是人口变动的原因。1990.2000年,城区人口增加974177人的同时,土地面积增加了124.1平方公里;同期,近郊的土地面积减少了113.49平方公里,与城区土地面积增幅相当,说明城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张,侵蚀了一部分郊区土地。”张文新,朱良.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18 第三章浦口区在城市化中的机遇与挑战3.1.3现状评价南京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工业郊区化现象。它出现的动力因素很多,比如,土地有偿使用带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工业外迁;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观念的提高;区县合并,县改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其中,后两者的促动作用最强,南京的工业郊区化正是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促动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南京市工业郊区化水平与人口郊区化水平不相一致,工业郊区化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人13郊区化,产业为寻求最低成本由中心向外转移,而人口受城区便利的服务实施吸引继续向中心集聚。这不仅与西方cc居住先行”的郊区化模式不同,而且和国内其他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杭州、苏、锡、常等都不尽相同,这些城市中心区人1:3出现了负增长,而郊区人口则出现正增长。出现这种人口郊区化滞后的原因,可能还是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人口带动作用不强的重化工业转移出去了;另一方面城区“退二进三”腾出来的用地,90%以上用作了房地产开发,致使城区居住人CI进一步攀升。人121郊区化水平的低下,并不表明工业发展已经失去了对人121的带动作用,只是其作用还没有表现出来。根据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工业郊区化迟早会带来人口的郊区化。但是期望近期内远郊两县人口会在郊区化的带动下有大幅度的增长则不是理性的,居住的郊区化远没有迈入远郊。因此,对远郊的开发,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还应该保持一种更加合理健康的速度。3.2浦口区城市化的现状3.2.1浦口区的城市发展背景浦口区地处长江以北,与南京主城一江之隔。200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合并成新浦口区。新区的成立,标志着江北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标志着南京发展实现了从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历史跨越。在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要将浦口区发展成为南京江北的新市区,成为南京市的副中心。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性质地位的提升,使浦口区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一切都可以透视出南京市对浦口区未来的发展,和其对江北地区的带动都寄予了厚望。但是,这些都只是政策上促进浦口区发展的外因,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迅速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的整合优势构筑一个最为有利的区域和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浦口区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次机遇,加快郊区城市化的步伐,合理规划好未来发展。19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3.2.2浦口区城市发展概况分析浦口区城市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浦口区的城市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城镇人口规模看,2007年,总人口51.67万人,全市总人口617.17万人,占8.37%,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建成南京江北新市区的要求相比,人口规模偏小,结构比重偏低。从城市现代化指标看,2007年,实现GDPl62.05亿元,人均3.13万元,财政收入18.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90元。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从产业集聚程度看,目前累计实际到帐外资1.75亿美元,初步形成的生物医药、车辆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其中,集中在城镇、园区的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近70%,但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水平和档次偏低。从城市建成区规模看,整体形态为“一区双城’’,面积近3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8个镇均为市级新型示范小城镇,但城市用地过于分散,中心区地位不突出,建设较为滞后。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看,现有312国道、104国道、宁六公路、南京绕城公路、宁淮高速等主要对外通道,建成区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交通框架。环卫、宽带、燃气、自来水等设施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服务功能,但与新市区要求比,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中心区主框架尚未形成,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从城市管理水平看,按照现代化新市区要求,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形成相互衔接、分工合理、规范高效的综合管理体制方面,与新区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素质等与城市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城市生态环境看,拥有优良的自然环境,老山森林公园、珍珠泉、汤泉镇等旅游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24.2%,绿化覆盖率超过1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但周边地区污染较重,尤其南钢距浦口较近,且处上风向,废气、粉尘等对浦口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3浦口区城市化形势分析3.3.1难逢的机遇(1)全球化与国际劳动分工,长三角成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空间单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国家化进程加快,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伴随这一进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南京位于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心卜——沿江和沿海的“r’形轴线的交汇处(图3.1),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基础产业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南京市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一是经20 第三章浦口区在城市化中的机遇与挑战济全球化使得南京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和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二是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得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加快南京的[业化进程,从而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为产业结构转趔提供条件;三是有利于南京低成本、低价格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四是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形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为辅的国际分jr格局。浦口区作为南京市现有发展水平下的战略储备空间,是南京产业布局的重要载体,。J1.有着南京发展机遇的先得之机,优势明显,空间无限。图3.1南京位于我国东部江海交汇处37(2)南京市在“长三角”中承东启两的作用图3—2南京在长三角中的承东启西作用37达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丁进一步推进K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K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对南京来说,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推进r业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人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不断增强对中两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J}{j,扩人辐射半径(图3.2)。从南京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对比看,南京的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决定其在周边地区的中心地位(图3.3)。冈此,承东启两、辐射中两部是南京的历史使命与区域职责(图3-4)。而浦口区作为南京面向苏北、37南京市规划局.南京『1i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21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安徽腹地辐射的“门户”(图3—5),必须适时为城市化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城市服务,从而促进和加快江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3田0.003∞0.帅删0.002∞0.00l∞0.叩l∞0.00∞0.000.002∞阵各冁市轻蒋恩量.3嚣3.T31铂100一埔6盟一__——EI。蜀餐o_005坠譬⋯⋯。__——k、口I阻匝:n:jlc壅靴!一竺图3—3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城市38江苏安徽江西湖戈河南G陴(亿元)2弱3375855534885615424人均髀(万元从)3.471141251471S2图3—4东部与中部省份的巨大落差38(3)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双重作用下,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己成为并行不悖的两火发展趋势。当前,南京发展的短腿是郊县,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短板”。南京正承受着来自上海、杭州、02波、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而且与这些城市相比,郊区县的经济不发达是导致南京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冈素。南京已经处于必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时期。而解决南京的城乡统筹问题,发展约一I-‘南京总面积的36%的江北地区是重点之一。图3.5南京经济辐射互动分析38(4)南京市“跨江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2006年9月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跨江发展”,要把握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抓住“一城三区”战略深入实施长江两岸联动发展时38陆玉龙.宁杭城市带发展-钱略研究_}可海人学出版社,2006年6月。22一■一 第三章浦口区在城市化中的机遇与挑战机日趋成熟的机遇,以规划为引导,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在跨江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在跨江建设中缩小南北差距,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随后南京市陆续出台关于跨江发展的政策文件,例如《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宁政发(2007)1号)、《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意见》(宁委发[200713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支持跨江发展、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的若干国土资源政策》的通知(宁政发(2007)1号)等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出台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给江北地区十地指标、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的支撑。2010年6月,市委市政府又对浦口定位提高到一个新的目标,指出浦口新城规划建设是南京一项重要的全局性的工程,也是跨江发展的突破口和标志性区域。要参考国内外滨江城市建设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建设长江都市岸线标志区,引领跨江发展新突破,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新跨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青奥会的召开,实现江J匕建设的跨越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支持下,浦口区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高潮。3.3.2面临的挑战(1)宏观调控政策《国务院关丁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1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131号)相继出台,国家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乱t。i滥用耕地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将成为我国士地政策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务院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一I: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对地方既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选择提出了较人考验:根据江苏省F发的《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相关规定,想通过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借助财政杠杆,促进地方经济彻底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进行加快调整。这些国家、省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江北地区的定位、产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素材3.1)。素材3-1:i。((节能减排综合性I锋方案》指出,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J.刀吨标准煤下降纠1吨标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馑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功问,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5-业回体废物综合彳V用率达到60%以上。“2,群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对地方增值税f即地方25%部分,以2007年为基期年.增值部分省统一集中50%{原为20%),与此类似的有地方城镇土地使用税,i地增值税,g-/,税和契税等;地方营业税的增量部分省级政府不再集中,全额留给地方,以鼓励扣“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I-作方案的通知”,国务院,2007年6月3H23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地方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教产业。⋯一40(2)科学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重视协调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五个统筹”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地方发展承担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的压力。(3)公众观念长期以来,浦口区的发展一直没有纳入南京全市性发展的一部分,一直以地方政府建设为主体。而由于长江的天然制约和该区经济实力的薄弱,造成浦口区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设施配套水平与江南之间的差距,加上跨江交通通道有限,使得浦口区投资环境长期难以改善,对外来资金、项目缺乏吸引力。3.3.3存在的问题(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地位需进一步提高2007年南京市在地口径GDP为500003283.73亿,其中浦口区在地口径GDP为4。.。162.05亿(图3-6)。从评价口径经济数据篓00:::t来看,浦口区与面积占全市的13.86%,而⋯⋯”25000人口密度仅占全市的8.37%,地区生产总值2f10-=-。150n3n;n仅为占南京市的4.93%,人均GDP仅为全i0050n'aC市的58.95%,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市的.I。4.58%,财政收入仅为全市的5.75%(表3.1)。41数据显示,浦口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较小、妻霉_●,■o,/L/4珏一廿匪皿/越k一/圃图3—62007年南京市区县在地口径经济总量(亿)基础薄弱,区级企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应进一步提高浦口区的经济地位。表3.1南京市浦口区、其他十区主要发展指标比较分析(2007-年--)27人口GDP。I:业增财政辖区面积加值收入行政区(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口密度总量人均(万人)(~平方公里)(亿元)(元)(亿元】(亿元)浦口区912.3351.67566_35162.0531362.4964.6118.97全市6582.3l617.17937.623283.7353206.251412.22330.19”“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江苏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3H41‘‘南京I仃统计年鉴(2008)”.南京『1,统计局,200824 第三章浦口区在城【H化·I,的机遇与挑战(2)长江两岸联系不畅,跨江发展建设成本高南京的长江段宽约1683米,境内长度约95公里。现状江南、江北的通道有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三个通道;根据现行规划,在建或即将建设的通道有纬七路过江通道、纬三路过江通道、大胜关铁路大桥、长江四桥;另外经规划确认的过江通道还有上元门过江通道、长江五桥、龙潭三江口过江通道等。过江通道总共有10条,通道间隔6.3公里(图3-7),与世界其他跨江城市相比密度明显不够(图3.8)。然而,世界范围内跨越河道、山体等门槛发展的城市比比皆是。但为了跨越需要付出的用于交通联系通道建设的资金也是一笔可观的投入,需要雄厚的资金作后盾。南京的长江段约1683米,参照世界其他城市的建设密度,以15—20条过江通道计算;若按已实施j[程,每处过江通道投入约为30亿元,约需投资450_-600亿元(素材3—2)。,{二。⋯~_;《≯三§零)王器砧蕞多+/黼≮,卜.紫叁图3—7南京过江通道示意图42素材3.2:,、上海黄浦扛流经市区宽度300-770米。实施浦东开发至今,黄浦江上已有过扛通道,2处.以平均两年一座大桥的逮受.相继建造7南浦大桥(8.2亿)、杨浦大桥(13.3亿)、奉滤大桥f4.5亿).徐浦大桥(22.3亿^直到2003牟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f25亿J,大连路越红I程(15.6亿),规划建设汽车通道,7处,提供双向剖含车道的通行能力,保持着每两年增加一条的建设规模,跨江交通设施预计总投入460亿。钉2、伦敦跨越泰晤4.4_kfg(宽约300米),在城市中心区建有j7处通道;E黎跨域塞纳河(宽约150米),在中心地区建设过河通道达鲥处i而42南京『1f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43资料来源:上海『1J.规划局刚站25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韩国首尔跨越汉江‘宽约300—1000米),建设过汪通道24处,柏过江通道建设速度与武汉等其他跨江城市相比较慢,另外南京的过江通道目前除了长江大桥之外的过江通道均是收费的,导致跨江成本的增加,这无疑成为阻碍物流、人流、经济流向江北加速流动的另一主要障碍。(3)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集约利用十地任务仍艰巨从2007年南京市在地统计口径来看,南京市平均城市建设用地地均利用效率为4.11亿/km2,其中浦口区城市建设用地地均利用效率为2.15亿/km2,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白下区14.16亿/km2(表2)。与江南城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相比,浦口区集约利用土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表3.2浦口区地均产出效益分析(2007年)45地区生产总辖区总面地均产出现状城市工业用地T业用地值积(平方公(亿元,平建设用地地均城市建设工业GDP总面积(平地均产出用地利用效率(亿元)(亿元/平(亿元)里)方公里)面积方公里)浦口区198.88912.33O.2292.662.1589.2422.733.93注:辖区面积来自南京市2008年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GDP为在地口径。(4)管理体制多元,不利于协调联动发展在行政区划调整后,浦口区基本实现了地域行政管理的相对完整统一,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地区的发展活力。但是,高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其管理惯性以及与主体间客观存在的利益矛盾,仍然是制约浦口区发展的重要阻碍,如高新区与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条块分割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浦口区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城镇建设难以纳入合理、有序轨道。因此,如何建立利益主体融合联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浦口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南京11,纬七路过江通道可行件研究.南京f{』规划局.200345南京JU统计年鉴(2008).南京Iji统计局.2008 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讨论4.1城市功能定位遵循城市定位原则,通过对既有规划研究中南京市浦口区功能定位的梳理,结合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浦口区自身发展的新诉求,将浦口区的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南京江北新市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流的大学集聚区(表4.1)。类型名称定位浦口新市区是都市发展区的次区域中心,是江北地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具有相对独立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市区。《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现代化的科学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滨江新市区,南京市重要的旅游度假中心。既有规划规律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江下游总结《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国家级科教研发基地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江北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构想》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中心、是南京辐射苏北、皖北地区的新区。进一步提升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国家和城市发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新要求展”:《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2006)力争通过s—lO年的努力,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全市重化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现代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意见(2007)物流业特色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城市绿化生态保护区。地区自身发展现代化的南京江北新市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新诉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流的大学集聚区。4.1.1现代化的南京江北新市区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逐步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新市区。4.1.2知名的旅游风景区充分发挥山、水、泉、林为一体的环境特色和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浦口”、“绿色浦口”27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El区郊区城市化研究建设,全力打造老山森林旅游片区、珍珠泉旅游片区、长江湿地旅游片区、温泉旅游片区和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片区,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浦口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生态环境最佳、服务设施完善的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风景区。4.1.3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充分发挥区内高等院校、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区内企业的研发、生产、人才优势,大力培育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三大群体。加快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4.1.4一流的大学集聚区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环境优美、科教实力雄厚的多所大学。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雄厚的优势,加快促成学、研、产的有机链接,真正发挥高校对地区的文化影响、人力素质提升、高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带动作用。4.2城市化发展战略4.2.1功能提升战略(1)健全相对独立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增加新区就业岗位。浦口区目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的椎动。第二产业在三次广业结构中比重较高,是扛北她区吸纳和消化城市化人口的主要就业渠道。应借助活扛矛发战略的机遇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发展平台,保持和优化带,造业以资本型为主、劳力型和知识型力辅的“中间大,两头4、”的“纺锤型”结构(顾朝林,1999)46。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吸引人口由主城向新市区转移。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新区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先行,同对注意发挥基础设施先期投入所萨采的乘数教应(赵和生,2005)47。增加江北、江南的过江通道,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骨干道路投入,理顺浦口区的内外交通,方便与南京主城的联系,以引导新区建设合理有序进行。三是以公共设施建设来完善新区的城市功能。浦口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江南。对此,建议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主城疏散人口提供适宜的居住空间。四是以环境建设来引导新区空间品质的提升。空间品质的提升是浦口区建设现代化新市区、增“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一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47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28 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强人口、产业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新浦口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防护林、风景区和主题公园建设,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塑造生态、洁净、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五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现代文化塑造来提升新区文化品质。浦口区拥有佛教达摩、近代工业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化利用提升地区的文化品质。(2)提升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能级一是提升江北地区高端服务职能。作为南京面向苏北、安徽腹地发挥辐射作用的“门户”之一,浦口区应抓住国内制造业加快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机遇,以“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为导向,构建网络型服务中心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高端服务职能,建立起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配套的服务经济体系。通过网络型中心体系的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地区综合服务职能与对外辐射能力。二是适时启动浦口地区中心区建设。建议适时启动浦口新市区中心建设,吸引江北的人留下来,江南的人到江北来。这既是集聚浦口人气、辐射周边的需要,也是经营城市的需要。浦口中心区建设用地近期应严格控制,择机建设,以确保浦口中心区建设水平的高标准,真正承担区域服务与辐射功能。三是加快快速交通系统与周边城镇衔接。通过快速交通干线的建设,加强与周边滁州、巢湖等地区城镇的联系,以扩展对外服务的范围。4.2.2双轮驱动战略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1)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一是按照功能定位和三二一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如调整改造汽车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汽车行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以轿车生产为主体,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配套,加快产业链建设,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改造建材、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积聚,实现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2)加快培育新兴制造业_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新榭.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总体规模,增强扩张能力,力争发展莲度与水平在全国领先(周一星等,2000)480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产业优势,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型光电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二是加快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汽车、船舶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发展装备制造业镐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29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依托车辆制造、汽车、船舶等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浦口区应加快与自身制造业产业体系与设备需求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3)完善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一是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加快推进桥北商圈、纬七路过江隧道中央商务区、七坝港区等商贸流通功能平台建设,建设高品质、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区域商贸中心,以截留来自安徽地区的一定消费需求。二是建设区域重要旅游休闲基地。充分整合老山森林公园、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汤泉温泉等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对接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重点打造沿长江旅游带、“一山三泉”旅游区;建设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景点;规划精品旅游路线,配套旅游服务中心。三是实现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强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在推进浦口区住宅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善生活配套,提高浦口区的吸引力和入住率。(4)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推进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培植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和人才培训等知识型产业,大力实施软件人才工程、品牌工程和基地建设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创新能力、产业规模效应、行业特色优势的龙头企业,建设上规模、高水准、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软件产业园区,建立服务外包基地(素材4.1)。二是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应充分利用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建材家装、农副产品批发、金属材料、烟草和石油等现代物流业,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南京浦口仓储和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建设地区商务金融中心。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浦口新市区的CBD地区建设,做大做强CBD的商务、金融、现代服务、酒店、零售等综合功能,成为承担辐射苏北皖南等地区功能的重要载体。素材4.I:目前,中国软件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的85%来自本土市场,只有15%来自,毒岸市场。,毒岸软件夕产包业的利润率较国内应用软件高出2.j倍,应成为南哀软件业努力的方向。但是,南宥软件企业承接的软件离岸外包以三包或四包为主,属中低端业务;日本和韩国是主要发包方,来自砍美的业务所占比例较低。删(5)加快农业集约型经营、集体改制在近郊保留的农业,应大力发展园艺型、生态型、服务型农业,并应基本退出家庭分散经营,实行企业化机缘经营,农民市民化后成为农业劳动者。而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资产股权化、成员合作化、农民变股东、权益民主化。主要解决农民被动城市化进程中的财产依托和组织依托问题,使农民带着财产、有组织地进入城市社会。避免农民城市进程中的无序状态和“三无”农民大量出现的根本性条件。(6)加快组团式郊区居住模式采用跳跃式成组团模式,滨集中为分散,将原来分散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配置到各个分中心,并结合他们各自原有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其发展战略,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重组。多中心发展对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集聚对旧城区造成的各种城市问题所起的作用自不待言。在居住区49资料来源:南京服务外包网30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l:_o:●机动车走廊图4.2交通布置与组织’客流走廊(3)突出发展重点,引导发展要素向重点地区投放一是整合各类产业同区,引导资源向省级以上开发区投放。整合各类1:业同区,一业项目要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重点建设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同类产业要采取整合和引导的发展策略,向重点同区集中引导。年度士地投放指标向省级以上重点同区倾斜;同时有选择的做人做强片区性市级重点I:业周区;二是采.H』“以火带小、以强带弱”策略,形成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核心的开发区管理单元:三是提高阔区项目准入门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根据年度用地投放量与经济总量增量预测,结合产业结构与产出效益关系的研究,合理确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等级开发区的地均投资强度与地均产山效益最低标准。通过严格控制入吲产业门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地均产山效益的提升。4.2.4特色塑造战略(1)要加速顺戍产业升级趋势,提升滨江地区的经济价值一是要实现“从I:业、港口、仓储等传统产业向旅游休闲、商务商业、会展博览、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功能转型”;二是要对。I一‘,【{;J生活岸线的l:业、港口、仓储、造船等生产性JHJ地进行调整,向三桥上游、人桥下游的规划生产岸线进行转移:三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标志性城市特色地区和拳头旅游产品:四是打造海、江、河联动的特色旅游产品,并组织好旅游线路沿线的城市景观。(2)塑造滨江城市轮廓,提升城市品牌形象5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11f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32 第四章浦口区存郊区城『li化一j,的战略及对策卜地价值距滨江带距离图4.3滨江布置文化休闲等公共功能的布局模式52一是要建立富有1,奏变化、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滨江城市轮廓线(图4-3),打造最具跨江发展气势的现代滨江人都市品牌形象。城IfT设计虑强调沿江建筑群落布局及形态,将公共服务性质、高人体量建筑物沿江展开,以形成较好的滨江天际线景观。二是要塑造“山、城、江平行布局”的滨江城市风貌。充分利tL}j自然生态条件,保护位丁|中心区基地内的湿地水面,沿K江、七里河等水系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突山滨水生态环境特色:往老山和K江之间通过景观轴线的沟通,加强山城之间的空间景观联系:将中心区的主体建筑群沿江布置,形成较好的观城、观江、观山效果,塑造生态、公共设施为前景,整体协调义富有变化的滨江城市轮廓(图4-4)。麓曼皇童曼皇蟹曼童凼!!|!正蝗垂篮圄l出!骚墨_四四-I_-图4-4浦口新市区城市轮廓示意图图4—4浦口新市区城市轮廓示意图(31要更加关注公共活动空间,增强滨江地区的城市功能一是加强城市与滨江区域线性空间的联系:二是建立乖直丁.【丈江岸线、旱“梳f状”的绿地系统结构,沟通滨江绿色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二是将城市的活动引向江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组织把城市和滨江地区连接起米,形成城『订滨江的活动功能:四是强化亲水性,增加滨江地区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使滨江地Ⅸ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公众服务,I而1r为某些人独享(图4-5)。”南京Iij规划局南京『lj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33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现状模式:滨江风光带与建成区各自自成一体,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建成阪规划建议:滨江风光带应与建成区形成良好功能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图4—5滨江风光带与建成区互动关系53(4)突出城市滨水标志性地【又:的保护与建设要选择若干地段形成南京滨水地区的地标性地段,充分重视若干个洲头、洲尾,以及入江口等景观金三角地区的功能和景观设计。4.2.5交通带动战略(1)区域交通浦口区主要通过区域性人交通协助主城对外辐射,辐射方向主要为向北辐射苏北、向两辐射安徽、河南等地区。向北辐射苏北地区主要通过205国道、328国道、宁淮高速公路、宁蚌高速公路、宁启铁路等。向两辐射安徽、河南等地区主要通过312国道、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宁两铁路等。通过在浦口的林场建设二级铁路客运站,使地区客流能方便容入铁路干线网中,在浦口现火车站附近建设货运站,加强地区的客货运集散。浦口区生产性长江岸线近15公里,其中浦口港务二公司、三公司段约1.5公里,考虑到其中转运输功能和区域协作腹地较广,规划予以保留,并适当增加港口陆域空间;七坝段约5.4公里,岸线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充分利川,并有机组织水陆联运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浦口区与主城的联系主要通过一环、二环、纬七路、纬三路等过江通道及轨道交通过江通道。轨道交通过江通道规划有轨道三号线、四号线、十号、十二号线以及。j。芜轻轨过江支线,与江南地区轨道交通网络相衔接,同时江北轻轨线贯穿浦口和人合,与其他过江轨道线路形成便捷换乘。由丁二桥、三桥以解决过境交通为主,而江南江.-IL要整体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南北地区城市桥梁的通道建设。目前长红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以及纬七路过江通道巴建成,建议加快纬三路过.;=【通道建设,捋浦口中心城区道路纳入红南主城快速路系统(葛扬,2004)。M(2)地区衔接交通戍重点完善内部交通,沟通内外交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辐射作朋发挥创造条件。建立江北地区内部快速联系方式,通道包括快速路与轻轨交通,并以此作为连接内外交通的桥梁。53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54葛扬.科学发展观与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34 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快速路:在南京江北新城区建设两条快速道路,串联江北地区新市区与新城,江北大道作为客流快速道路,分别连接江浦、浦口、大厂、雄洲及江北各地区中心,并通过其纳入主城快速路系统,另外江北绕行线作为机动车快速通道,在各组团外围沟通各功能区并纳入区域大交通体系。轻轨:规划的江北轻轨线安排在江北大道的一侧,串联浦口区主要城镇,通过过江通道融入江南地区轨道交通网络。4.3城市化具体对策4.3.1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加快郊区城市化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针对未来城市活动加以控制的行动过程(周一星,2000)54。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在城市土地使用基础上对城市各类组成要素的相互组合关系的布置和城市地域结构形态的建构。因此,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使用的变化来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工具,是以政府的集体理性约束土地所有者和私人开发商的个体或集体非理性的方式,也是缓解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和形态。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定位必要过程,因此直接影响着城市郊区化。城市规划要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要能从宏观上对各功能小区的发展方向、对土地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城市布局与环境保护及整个城市地域结构等进行科学指导,为城市内各微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及步骤的制定提供依据。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给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发展组合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城市规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机制。建立由政府直接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规划协调机构,负责审议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各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各类开发区扩容等关系规划实施的重大事项,加强区政府各部门在实施规划方面的协同与配合。坚持和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与规划项目的公示制度,建立专家资料库,按不同规划项目,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加快编制城市发展分规、详规。当前,特别是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抓紧编制出城市中心区、旅游度假区、大学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四个分规,尽快制定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控制性详规。同时以新城区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主要交通干道为网络构建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编制核心突出、层次分明、结合合理、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对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需要严格保护限制开发的区域,由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经规划委员会审核确定。规划的管理方法将逐步从注重对建筑物的形态转变为以规划指标管理为主。强化规划效益观念。充分体现经济规划,发挥规划的财富功能,做到以规划为手段,创新城市经济政治的引导,增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以达到提高土地级差地租、引导调控资本投向、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合理布局城市设施、综合发挥整体效能的目的。35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4.3.2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推进郊区城市化“经营城市”是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的城市经济学理论。“经营城市”就是将城市作为一种资源综合体,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可以用来经营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掘这些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集中一部分收益,再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从而实现城市资源的流动增值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经营城市中,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宣传、推介,扩大城市知名度。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对浦口区进行总体形象的策划、设计、包装,加强推介宣传,努力扩大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力,加快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要调控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进一步总结、研究和做足“土地经营”文章,实行提前收购、整理制度,对城区规划区域内的生荒地、低效土地、闲置土地,由土地主管部门提前统一征用,加以开发整理,进入土地储备库;规范土地征用和收购行为,实行刚性征用、刚性收购;对“四活”土地列入收购储备范围,超前进行控制性规划编制,做好推动规划储备。在此基础上,加大土地开发、运作的力度,全面实行“净地”、“熟±电'’出让,对经营性用地出让一律实行招标、挂牌、拍卖,确保国有土地资本保值增值。加快城市建设投资融资体制创新,引导外资、民资多元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独资、合资兴建城乡基础设施、公用生活设施等。努力盘活城市优质资产,结合旧城改造,对影响环境、不符合城市规划、地处市区中心的工业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企业,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分类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逐步进行搬迁,并利用级差地租,腾出优质土地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市场化管理。采取招、投标和公开拍卖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等形式,盘活现有经营性、商业性、收费性等市政公用设施资产,进行有偿、有期限出让,使市政设施建设得到滚动发展;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公司,逐步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企业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推行城市环保保洁包干责任制、园林绿化管理责任制、绿地认养制等,使城市管理在服务中进入经营城市的范畴,既减少政府投入,创造就业机会,又有效发挥利益机制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4.3.3调整产业格局,推动工业、商业向郊区转移所谓产业促群战略是指城市政府利用产业具有顽强的自发聚集特性,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促进城市产业的产生、萌芽、发展、壮大。一是要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城市产业群;二是要研究分析某些产业群需要什么条件,并积极创造某产业群发展的条件;三是要禁止提供产业群发展不需要的条件,防止产业群的萎缩。政府要考虑全球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郊区城市化的战略性关键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地着力塑造积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扩36 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大对外开放,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实现创新。城市政府要特别重视、积极鼓励国内外城际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市场内外机构和人士各种民间的非正式交往,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的分工和协作,以迅速形成自身的集合优势。目前,紧要的是抓紧编制、完善沿江开发规划。对照省市沿江开发思路、目标,充分发挥浦口区沿江区域比较优势,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早编制、完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以及岸线资源、港口资源、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交通发展、生态环境等分项规划,避免无序、重复、破坏性开发。高度重视长江岸线以北及其腹地,老山以南的带状区域内的城镇整体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明确重点调控地区,留出更多的绿色空间,使城市空间更接近自然形态。按照地域的紧密度和产业的关联度,合理布局产业,坚持集约发展,全面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浦口经济开发区和7个镇工业园区,在全区范围构筑优势互补、择优发展的产业发展载体,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各开发区为主体、各工业园区为辅翼的全方位开发格局;坚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若干个农业集约化基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空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一山三泉”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打造浦口特色的旅游品牌,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桥北地区烟草、建材、家具、汽车等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南京长江三桥附近石油、建材和大宗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中心。4.3.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郊区城市化坚持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这两大方面的作用能力,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体系,属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非流动环境要素。前者为硬环境,后者为软环境,两者是影响郊区城市化的十分关键的要素。城市化就是要以非流动要素吸引流动要素,即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这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规划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城市政府一定要考虑产业的专业化和群集性、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大力推进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高管理产业的发展创造硬环境。抓紧编制城乡道路发展规划,合理解决城市道路用地,逐步提高道路面积率。积极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及早建设过江隧道、地铁、轻轨等城市交通系统,加强与主城区沟通联系,同时加快公共汽车专用道、场站、换乘枢纽等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加速区域统一供水进程,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共享;完善区域电力、电信网络,加强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由管道液化气过渡到天然气;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原则,加强对城市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理。对照“生态城区,,的定位要求,加强城市大环境绿化、公园绿地和城市河道整治项目的建设,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加快城市中心、城市道路、河边、湖边、山坡绿化建设,加大绿化量:加快城市公园建设步伐,加强居住37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地建设,以主次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危突破口,加快窗口地区、主干道和周边地区景观的改造。抓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4.3.5加强城市管理,推进郊区城市化城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引导的原则和出发点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按城市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导引之。这是过去对城市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是出问题的总根源,更是影响郊区城市化的重要方面。今后,加强城市管理应重点研究三方面的规律性问题:生产要素的聚集与运行、城市产业的持续增长、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演化。要把科学已经总结认识到的共性规律与本市本区的规律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培养前瞻意识,做好科学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走在潮流前头领导潮流,导其所顺,制其所逆。加快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础、属地管理”的要求,尽快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强化区、镇街的城市管理职能,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建立“统一领导、条块结合、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城管新格局: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法规,严格依法行政,积极实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试点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的行政和执法水平。认真吸取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结合浦口区实际,在实现城市管理手段高效化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快市政公用单位的改革,用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坚持城郊联动、整体推进。继续巩固卫生镇、村创建成果,着力开展农村“三清”活动,整体提升浦口区城市形象。4.3.6坚持协调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坚持协调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防止大城市发展中的中心城区的政策偏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郊区要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坚持效率第一,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均衡发展等理念。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保护性利用不可再生要素。中国城市在与国际城市竞争时,更多地是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城市在与东部沿海城市竞争时,也主要是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浦口区的城市化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地积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以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有序地进行。在利用比较优势时,对不可再生要素,要采取保护性利用的对策,要不断地变不可再生要素的劣势为可再生要素的优势。继续完善城市体系,抓好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加强区域城市发展调控,强化规划导向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浦口区在郊区城市化中的战略及对策珍惜保护资源,确保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建立有利发展、符合规划、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机制;着眼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通过存量土地重新配置,大力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进~步加紧实施城市土地整理,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效率。突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城市”作为浦口区的城市名片,精心打造、竭力宣传。把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制定环境保护的近期计划和远景目标,着力强化环境管理与整治,积极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努力提升浦口区的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在推进有形城市化的同时,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将创造最适宜的人居环境与用优美的环境约束人结合起来,以优美的城市环境陶冶市民的道德情操,约束、限制市民的不起行为,使之充分认识自己对城市应负的责任,成为建设美好家园、维护城市形象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力量。 5.1本文结论第五章结语本文在具体比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基础上,分别以美国和上海为例,通过实证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对南京市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的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浦口区的未来城市定位,并提出加快浦口区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和有效对策。主要结论有如下四点:(1)浦口区城市化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全球化与国际劳动分工,长三角成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空间单元,经济全球化使得南京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和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有利于加快南京的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南京低成本、低价格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形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南京市在“长三角”中承东启西的作用,而浦口区作为南京面向苏北、安徽腹地辐射的“门户”,必须适时为城市化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城市服务,从而促进和加快江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双重作用下,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南京已经处于必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时期,发展约占南京总面积的36%的江北地区是重点之一。四是“跨江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使浦口区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高潮。(2)浦口区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宏观调控政策、科学发展战略和公众观念等三个方面。同时,浦口区城市化进程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长江两岸联系不畅,跨江发展建设成本高;三是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集约利用土地任务艰巨;四是管理体制多元,不利于协调联动发展。(3)浦口区城市功能定位:现代化的南京江北新市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流的大学集聚区。(4)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布局及驱动、可持续发展、特色塑造、交通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浦口区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和对策,为政府制定规划提供宏观参考。5.2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5.2.1研究的局限性(1)目前,对城市化程度评价研究的学者很多,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及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定性分析了浦口区城市化现状,从宏观上提出了南京市浦口区未来城市定位、城市化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而没有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浦口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第五章结语(2)本文的数据收集还不够全面和权威,一部分原因是本人的能力所限,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力、财力的缺乏。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对浦口区城市化发展及其在南京卫星城镇的格局和结构研究方面存在片面性。(3)浦口还存在大量的农村地区,本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了解,使得在该研究成果关于乡镇及农村的城市化涉及较少考察、研究和思考;未能对同级别城市、经济发展相似地区的郊区还缺乏横向的分析比较。对浦口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措施大都为常规措旌。5.2.2研究展望(1)对于南京市浦口区城市化的研究,今后还将在如何实现南京都市经济圈协调整合发展、如何快速加强浦口区综合竞争力、如何实现浦口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技术及管理制度等软件体系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多向性、多角度研究。(2)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和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响力指标体系,更好地度量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影响力。对数据进行可靠性论证,使数据更为完备,使实证研究的结论更加可靠,同时也可以通过其它量化方法进行验证。41 致谢在张雷教授、吴蔚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终于为本篇论文写上了句号。回顾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路线的制定、调查与研究的设计、具体案例的分析,一直到最后毕业论文的撰写,无不倾注着两位导师的心血和智慧。能够得到两位导师的指导,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在论文完成之际,在此特别向尊敬的两位导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此时此刻,心底无数的话语都凝结为两个字,那就是“感谢”。感谢我的导师张雷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研究精神、敏锐的学术思想、开阔的选题视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始终铭记您的谆谆教导,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辜负您的期望。祝愿张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感谢吴蔚副教授!作为我的论文直接指导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吴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没有吴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的论文将困难重重。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坦荡无私的胸怀都是我人生道路上学习的榜样。祝愿吴老师事业顺利,永远幸福!感谢南京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刘正平总工,他是我的实践导师。在调查与研究和论文撰写中,特别在调研和案例分析中,他给予我很大的指导。没有他的正确引导,我将多走很多弯路。刘总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再次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在三年的学习中,得到了鲍家声、丁沃沃、赵辰、冯金龙等老师的专业指导,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拓展,业务水平也因此而大幅提高,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工作视野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在此特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谢谢您——老师!我还要感谢浦口区建设局张世凤、陈俊杰等同志,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资料。感谢我的领导及同事徐明尧、沈晓明等同志,他们在平时工作中给予我莫大支持,使我能有更多的精力及时完成了毕业论文。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同学孙狲、肖伟平等都曾给予我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感谢我的爱人和父母给予我精神上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南京大学营造的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习和科研氛围。祝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发展兴旺,师长和朋友们身体健康142贾蔚于南京市规划局508室二。一。年五月十五日 主要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3】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3):22.27.【4】石忆邵,张翔.城市郊区化研究述要叨.城市规划汇刊,1997,3:56.59.【5】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lI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吕拉昌.新经济时代中国大都市的郊区化机制探讨一兼与美国郊区化的比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6.10张贡生,孙晓娜,李玮.郊区化研究综述叨瑚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7(6):59-65.【7】宋扬,徐强.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分析阴.生态经济,2004,(1)盘.5.【8l杨长明.中国城市郊区化与政府管理lIvq.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f9】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f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1.【lO】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叽.城市问题,2008,161(12):2—12.【ll】王娟.我国郊区城市化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07,1:68-69.[12】‘‘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3】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城市地理学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5.38.【14】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3期,第22.27页。【151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6):19-24.[16】沈岭,鞠立新.上海郊区化的新态势与大都市区的建设fJ】.城市管理,2004,(2):34-37.【17】宋扬,徐强.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2004年,第l期,第2.5页。【18】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19]WangFH,ZhouYXModelingUrbanPopulationDensitiesinBering1982-1990:SuburbanizationandCauses【J】.UrbanStudies,1999,36(2):263·279.【20】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川.人文地理,2001,16(6):30.36.【2I】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8):36-39.[22】SullivanAM.,UrbanEconomics,RichardD.Irwin,INC,1990:240-259.【23】范宇,姚士谋.由“撤县建区”引起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4规。【24】吴颖.浅析美国城市郊区化.城市开发,2004年第9期.【251刘建芳.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郊区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5期.【26]FanCC.TheVerticalandHorizontalExpansionsofChina’sCitySystem[J1.UrbanGeography,1999(6):493-515.[271高向东.大城市人121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28]ZhouYX,MaLJC.EconomicRestructuringandSuburbanizationinChina【J】UrbanGeography,2000,21(3):205.236.[291张文新,朱良_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一E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30]石忆邵.上海市郊区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第3期.pl】LoCESocialistideologyandUrbanStructuresinChina[J].UrbanGeography,1987(5)440-458.43 基于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实证分析的南京浦口区郊区城市化研究[321吴国兵.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一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开发,2000,(1):17-19.[33降连仲.中国特大型城市实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战略设想一以上海市为例【J】.港口经济,2004第5期.【341门-莹.我国城市郊区化及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0,(35):22.25.张越,韩明清,甄峰.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再认识—一从城市化阶段谈中国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86)2l-23.【351邵茂丰.我国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川.江西社会科学,1999,(99):28-29.【361张文新,朱良冲国大城市人121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37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381陆玉龙.宁杭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391“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务院,2007年6月3日Do]“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江苏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3日【4l】‘‘南京市统计年鉴(2008)”.南京市统计局,2008[42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43】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划局网站[401144]南京市纬七路过江通道可行性研究.南京市规划局.2003【45】南京市统计年鉴(2008).南京市统计局.2008146]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一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IMI.北京:商务印书馆147]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8凋一星,孟延春jE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0.[491资料来源:南京服务外包网【50]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5l】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52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53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2008.[541葛扬.科学发展观与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4第sl期. 插图和附表清单图l-l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示意图⋯⋯⋯⋯⋯⋯⋯⋯⋯⋯⋯⋯⋯⋯.图l-21949、1978、2008年城乡结构比较⋯⋯⋯⋯⋯⋯⋯⋯⋯⋯⋯⋯⋯.图1.3技术路线⋯⋯⋯⋯⋯⋯⋯⋯⋯⋯⋯⋯⋯⋯⋯⋯⋯⋯⋯⋯⋯⋯⋯..图3-l南京位于我国东部江海交汇处⋯⋯⋯⋯⋯⋯⋯⋯⋯⋯⋯⋯⋯⋯⋯.图3.2南京在长三角中的承东启西作用⋯⋯⋯⋯⋯⋯⋯⋯⋯⋯⋯⋯⋯⋯图3—3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城市⋯⋯⋯⋯⋯⋯⋯⋯⋯⋯⋯⋯.图3.4东部与中部省份的巨大落差⋯⋯⋯⋯⋯⋯⋯⋯⋯⋯⋯⋯⋯⋯⋯⋯一图3-5南京经济辐射互动分析⋯⋯⋯⋯⋯⋯⋯⋯⋯⋯⋯⋯⋯⋯⋯⋯⋯⋯图3.62007年南京市区县在地口径经济总量(亿)⋯⋯⋯⋯⋯⋯⋯⋯⋯⋯图3.7南京过江通道示意图⋯⋯⋯⋯⋯⋯⋯⋯⋯⋯⋯⋯⋯⋯⋯⋯⋯⋯⋯图3.8世界部分跨江发展城市过江通道比较⋯⋯⋯⋯⋯⋯⋯⋯⋯⋯⋯⋯.表3.2浦口区地均产出效益分析(2007年)⋯⋯⋯⋯⋯⋯⋯⋯⋯⋯⋯⋯表4.1功能定位影响因素汇总表⋯⋯⋯⋯⋯⋯⋯⋯⋯⋯⋯⋯⋯⋯⋯⋯⋯图4.1区位、地租和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图4.2交通布置与组织⋯⋯⋯⋯⋯⋯⋯⋯⋯⋯⋯⋯⋯⋯⋯⋯⋯⋯⋯⋯⋯图4.3滨江布置文化休闲等公共功能的布局模式⋯⋯⋯⋯⋯⋯⋯⋯⋯⋯.图4.4浦口新市区城市轮廓示意图⋯⋯⋯⋯⋯⋯⋯⋯⋯⋯⋯⋯⋯⋯⋯⋯..图4.5滨江风光带与建成区互动关系⋯⋯⋯⋯⋯⋯⋯⋯⋯⋯⋯⋯⋯⋯⋯.45J一扒M控丝控丝笛巧拍”¨弛粥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