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

ID:37519861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初探江西省大余县南安中学教师叶慧敏手机13970756587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合力;激励性一.教师队伍是提高

2、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1.重视选拔和聘用,吸引优秀青年担任教师  扩大免费师范生试点范围,逐步做到读师范不交钱,或师范生毕业从事教师工作后由政府偿还贷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选拔、聘用的职责,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职业道德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脱产进修、攻读学位、争做名师等多种方式获得专业发展。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把

3、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资格证书不能一劳永逸,应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不断提升。  3.调整编制额度,统一城、镇、乡编制标准  在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统一城、镇、乡各不相同的教师编制标准。考虑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学的诉求以及学生人数减少的现实,在统一编制时要就高不就低。鼓励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同区域学校之间配置的大致均衡。  4。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

4、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

5、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

6、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

7、列做人的教育。 2.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

8、”。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