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

ID:37591840

大小:2.76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5-12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1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2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3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4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社会大变革)“东方圣地”孔子故里——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孔子故里。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而孔子故乡曲阜便被誉为“东方圣地”。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简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a.含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正名”b.仁和礼的关系:2.“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一)孔子的政治思想二者互为表里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二)孔子的哲学思想季路问事鬼神。

3、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1、基于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对鬼神有敬畏2、强调关注现实社会孔子讲学图(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A、教育思想B、成就总结;1、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

4、围2、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3、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叶落归根周游列国叶落归根孔子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施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

5、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四)、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改造,汉朝至清朝成为正统思想;孔子被推崇为圣人。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3、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孔子问道图孔子在向谁请教?孔子对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中。二、老子及道家思想(一)思想内容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

6、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辨证法思想——矛盾对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二)老子的历史地位a.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c.《道德经》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物学派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历史影响孔子老子儒家道家仁、礼、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敬鬼神而远之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复习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

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对“仁”的学说的解释,不包括A.仁者,爱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恭、宽、信、敏、惠D.民贵君轻BD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AA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