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

ID:37614703

大小:4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26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_第1页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_第2页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_第3页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_第4页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_第5页
资源描述: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道德经》也称《老子》,抑或《老子道德经》,是先秦重要经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德道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整篇都是以“道”为主线展开论述。《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即是人所走的路。在此基础上,黄怀信先生在《老子汇校新解》中指出:“道,可包括思想主张、自然规律等。”可以肯定的是“道”是智慧的源泉,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纲。老子言“可道非道”,庄子言:“道不可言”。但是,纵观《道德经》每一章表明,“道”虽然说不清楚,却也有迹可寻。一、“道”为万物之源“道”先天地而生,“道者,

2、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天地寂灭之后,“道”将依旧存在。老子将“道”表述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25章》)换句话说,“道”超越日常经验,是“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4章》),也是万物之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6章》),所以,道生万物,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实际上,《道德经》表达了“道”先“天”“地”“人”而生,并与之并重,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二、“道”的智慧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道

3、是“恍惚”,将之表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14章》)又表述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21章》)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接近“道”,只能采用看不见的方式去看、听不到的方式去听、摸不到的方式去摸。所以

4、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40章》),接着老子具体阐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2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21章》)“正言若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21章》)等。我们只有顺着老子的思维,方可慢慢解开“道”的神秘。三、行“道”即尚德《道德经》顾名思义,由《道经》(1-37章)和《德经》(38-81章)组成,其中有很多有关“道”和“德”的论述。首先,“道”与“德”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如“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道德经·5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21章》)。老子讲“道”,更重“修

5、德养心”。比如,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67章》)。再如,老子重视善行,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49章》)老子反对不重视民众的行为,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5章》)是无德。老子认为任何人都不能缺乏道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38章》)。老子还注重个人内“德”的培育和发展,主张“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38章》),还强调“涤除玄鉴”,通过“致虚守静”(《道德经·16章》)“见素抱朴”(《道德经·19

6、章》)来清洗内心的杂念,摒除妄见。四、“道”不违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可见,自然性是道的本然特性,“道”不违自然,首先要控制膨胀的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46章》)老子注意到欲壑难填,一旦放纵欲望,无止境地追名逐利,沉湎于声色犬马,必然会给人的身心所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老子认为“知足者富(《道德经·3章》)”。其次是生态发展,与自然和谐。老子主张对自然万物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不妄为,不强为,“我无为而民

7、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57章》)。老子认为更应循自然而行,“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29章》),这样社会即可自行发展、自己端正、自然富足、自求质朴。再次是祛除功利性,从微做起。人欲望太多,皆从功利的角度去判断是非得失,无法认清事物的内在价值。老子主张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微做起,所以老子的做事哲学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称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大道”或“一”,得“一”者必可得“道”,认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

8、天下贞。其致之一也。”(《道德经·39章》)如果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