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

ID:37938494

大小:187.5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3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_第1页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_第2页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_第3页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_第4页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6期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62010年11月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v.2010文章编号:1674-8107(2010)06-0101-07试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建构康梅钧(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

2、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关键词:王国维;文学批评;学科性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0.06.017学科性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文学批评的主要批评模式。教化论文学批评以伦一。自晚清以来,受洋务运动和戊戍变法的推动,理道德的教化为目的、标准,评判文学作品与文学西方的哲学思想、理性精神、研究方法纷纷介绍到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了中国。这种具有新兴意味的文化变革

3、促进了19但文学批评的工具论色彩也相当明显。文学的本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术思维方式及其学科意体价值是什么?文学批评在社会文化谱系中应处识的现代性发展,促发了中国学术的新嬗变。王国于什么样的位置?王国维作了如下论述:维文学批评的学科性意识就是在这一学术文化革天下有最神圣、最尊敬而无用于当世者,哲学新的语境中产生的。与美学是也。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文学批评从先秦时期的文化评判,两汉以来学美术之价值也。……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的“依经立义”,发展到王国维自觉地以学科意识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建构文学批评的实践,显示了中国文学批评由

4、萌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芽到成熟、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在王国术)者,天下万世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唯其为维的一系列论著中,他反复阐述了文学及文学批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1](P34-35)评的本体性意义,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基本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范畴,并且运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文学批评方法在王国维看来,文艺具有它独立的品质,文艺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虽然他与建立一门完备的若“为道德政治之手段者,正使其价值无价值者文学批评学科还有一段距离,但中国文学批评的也”。他在《文学小言》中也阐述到“至一新

5、世界观现代雏形在他那里已经呼之欲出。王国维的文学与新人生观出,则往往与政治及社会上之兴味不批评显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发展迈上一个能相容”,只有摆脱政治和社会功利的支配,才能新的台阶。保持文学的独立价值。反之,如果斤斤于政治和社会功利,便只有牺牲文学的独立价值,“若哲学家一、文学本体论的建构:文学的审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美“独立”论何,则又决非真正之哲学。……文学亦然,餔餟的[2](P142)中国古典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曾一度成为中国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为此,由文学的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康梅钧(1967-),男,江西泰和

6、人,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102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5](P48)独立审美论价值,决定了文学批评的审美论走向。代美学思想建立起来的。由于王国维“纯文而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学批评向来失去学”批评理论的促成,“从非专门的文学杂志所刊了自身的文化身份,沦落为儒学的女婢。孔子、孟出的大量纯文学作品来推测,十九世纪末纯文学子、荀子开创了中国诗教传统,“文以载道”、“文以作品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并在文艺报刊中已占[6](P69)明道”的工具论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几绝对优势”。中国纯文学的创作与实践出现千年文学历史中的最强音。了新

7、发展。中国文学的现代批评随着纯文学创作王国维如此猛烈地抨击文艺工具论,并不是的兴盛翻开了新的篇章。偶然的,既是有感于当时文学现状而发,也是对我二、批评用语的建构:开创文学批国文学批评史的反思。他认为,在我国历史上,由评的“新学语”于哲学、文学无独立价值,不受社会尊重,以致一般哲学家、文学家“皆抱政治上之大志”,“无不欲新事物必须用新学语予以指称。中国传统文兼为政治家”,“披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人对审美经验有过经典的表述,但是,中国现代美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学却不如西方发达,与西方严整的美学体系相比,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