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

ID:37940491

大小:349.3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03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_第1页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_第2页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_第3页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_第4页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_敌乎_友乎_中日关系的检讨_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新探刘维开内容提要《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曾被视为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对日政策的一篇重要宣示,研究者亦多将其附于战前中日关系相关研究中讨论,亦有针对该文进行专门讨论者,然而就该文本身而言,仍有若干值得讨论的地方。就相关资料分析,本文认为《敌乎?友乎?》虽然登载于1934年12月20日出版的《外交评论》第3卷第11、12期合刊,但是由相关数据来看,该文应该在1935年1月中旬完成,所以会刊登于前一个月出版的刊物,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该刊延迟出版所致。至于由徐道邻署名刊出,应为蒋中正之决定。该文之内容,为蒋氏对中日问题的意见,目的在

2、传达政府应调整对日外交政策之讯息。而蒋氏关于调整中国对日政策之意见,虽然为其个人主张,但实际上与汪兆铭取得了一致的态度,两人对于调整对日外交方针有共同的认知。《敌乎?友乎?》刊出后,在国内引起相当重视,日本方面亦对该文提出批判。然而该文内容过于敏感,为避免刊出后可能引发之政治效应,以他人具名较无顾虑,使徐道邻成为被批评的对象,蒋氏得以从旁观察各方意见。另外,蒋氏此时的工作重心仍在“剿共”,对于中日关系只是关切,而非其主要工作,此亦为其在所谓《秦土协议》、《何梅协议》签订之后,处理对日外交留下一个转圜的空间。关键词蒋中正陈布雷徐道邻《敌乎?友乎?》《外交评论》前言由蒋中正口述、陈布

3、雷笔录,而以徐道邻署名发表的《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以下简称《敌乎?友乎?》)一文,被视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重要宣示。研究者大多将其附于战前中日关系研究中讨论,亦有少数专门针对该文进行讨论者,如彭敦文以该文为中心,考察30年代蒋中正的对日思维①;余子道则就该文刊登后所引发论争进行讨论②;王彬彬以《〈敌乎?友乎?〉的前因后果》为题,探讨该文发表的经过等。③不过,就该文本身而言,仍有若干值得探讨的地方:第一,该文登载于1934年12月20日出版的《外交评论》第3卷第11、12期合刊,但根据近年来公布之蒋中正日记,及早先发表的陈布雷回忆录,均显示该文完稿时间实

4、际上在刊登时间之后;第二,该文为蒋中正口述,陈布雷笔录,但发表时却由徐道邻署名,为何由徐氏署名;第三,《敌乎?友①彭敦文:《30年代蒋介石对日思维———以〈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9年第2期,第94-102页。②余子道:《敌乎?友乎?三十年代关于中日关系的一场论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11-118页。③王彬彬:《〈敌乎?友乎?〉的前因后果》,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成果———重要论文,http://www.njucml.com/news_detail.asp?id=1024,2011年7月24日

5、阅读。·142·《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新探乎?》一文为蒋中正个人对中日关系之意见,而蒋氏在此时非仅该文发表而已,相关场合亦在申言调整中日关系之必要,显见蒋氏主张应与实际主持外交事务之汪兆铭取得了一致意见;第四,该文刊出后,在国内受到相当注意,日本亦意识到该文背景并非单纯,然而该文为何要以他人名义刊出,此一作法事实上使蒋氏得以在1935年上半年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白《敌乎?友乎?》一文之作用。一《敌乎?友乎?》之完稿时间与署名《敌乎?友乎?》一文,由徐道邻署名,登载于1934年12月20日出版的《外交评论》第3卷第1

6、1、12期合刊。《外交评论》创刊于1932年6月,为国民政府外交部主办之刊物,每月发行一期,主要内容包括外交评论、时事评论及国际情势分析等,重点在于分析日本之政治、军事政策,充分反映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①《敌乎?友乎?》发表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各界注意,对于该文作者“徐道邻”撰写此文之动机,亦颇为怀疑,陈布雷称:“既发表后,各报竞相转载,日本之报纸杂志,亦均纷纷转译,颇引起一时之注意。事后日本方面亦渐有疑此文为当局所授意者,然皆将信将疑,但至少与彼邦主张急进之少壮军阀以一打击云。”②至1950年9月,蒋中正重刊该文,并加记前言,说明该文撰写及发表经过,曰:民国二十三年秋,中日局势更

7、趋危急,正进入最后关头,极思设法打开僵局,乃在病榻分章口述,而嘱布雷同志笔录其详,以此为中日两国朝野作最后之忠告,期其警觉,克免同归于尽之浩劫。惟以当时政治关系,不便以布雷名义出之,乃托徐道邻君印行,近阅是编,抚今思昔,不禁感慨万千,特付重刊,以备自反,或仍有助于将来东亚民族之前途乎!③外界始确定《敌乎?友乎?》系由蒋中正口述、陈布雷笔录,而以徐道邻名义发表。是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二十九周年,蒋氏主持革命实践研究院总理纪念周,教学员诵读该文,复自记:“此为二十三年秋,口述由布雷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