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

ID:37945415

大小:118.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03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_第1页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_第2页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_第3页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_第4页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与仪式的关系_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66《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冬之卷文学与仪式的关系*———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伏俊琏提要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下的文学,敦煌文学以民间应用文学为主,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文学起源于各种社会仪式。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关键词先秦文学敦煌文学文学起源社会仪式一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虽然在时间上相差千年以上,范围上一是整个国家,一是西北边陲之一角,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2、对这些共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供鲜活的材料,对文学史上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对探讨文学的起源问题很有启发。先秦时期,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尤其在西周之前,掌握文化的巫、祝、史,其职责有一个其同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神性。他们转述神灵的意见、讲述祖宗的功业,形成了早期的文学。西周后期,礼崩乐溃,王官下移,诸子兴起,他们关注社会民生,探索宇宙人生,产生了说理散文。这个时期,人们对文学还没有自觉,文学还处在自为的状态。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学的认识也基本持一种泛文学、杂文学观念。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3、,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认为,敦煌文学应当分层次讨论:第一层指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是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则指敦煌遗书中其他一些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由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

4、归义军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09YJA751040。文学与仪式的关系———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67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先秦时期书写工具和书写条件还不发达,人们主要通过耳朵而不是眼睛来接受文学。而敦煌文学是社会下层的文学,也是不自觉的文学,用文学自觉的眼光看,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

5、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敦煌文学写本中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通过各种仪式进行。原始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高度凝炼的礼仪,是人类告别野蛮而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所以,仪式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和文学产生的模式,也是文化和文学存在的模式。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先秦文学最典型的当然是《诗三百》了,《诗三百》在没有进入“经”之前,主要是以“歌”或“诵”的形式传播,而它们口头演述的场合,不外乎婚礼、葬礼、各种祭

6、祀礼仪、重大节日礼仪及其他典礼。《诗经·周南》中,就有几首是求婚或婚仪上的歌。如《关雎》一诗,是贵族求婚仪式上唱的歌。①《樛木》和《桃夭》相对,一为贺新郎,一为贺新娘,是婚礼上的对唱。②《螽斯》、《麟趾》则是贺夫妻多子多福。③《召南》中的《鹊巢》以鸠之居鹊巢况女子出嫁居男室,是一首颂新娘的诗。《唐风》中的《绸缪》则是闹新房的歌,带有戏谑调侃的味道。④《邶风·燕燕》是兄长送妹远嫁的诗,诗中叮咛小妹到婆家之后,要“终温且惠,淑慎其身”。⑤《仪礼·士婚礼》记载父母在女子离家之前有训诫仪式:“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燕燕》所叙,当是

7、此类,只不过此时父母已不在了,只得由兄长代父训导。与婚礼相关,《周南·芣苢》,三家诗和毛诗都说是“妇人乐有子也”,则是古代神圣的求子仪式上唱的歌。《唐风·椒聊》“喻多子,欣妇女之宜子也”,⑥是与《芣苢》同类的求子歌。有些诗篇本来就是从一些礼俗上产生的。比如大家都知道《郑风·溱洧》是三月上巳,青年男女河上修禊、踏青郊游的诗。其实《郑风》中男女春游的诗不止这一篇。先师郭晋稀先生曾提出《诗经》中的组诗说,认为《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溱洧》四首就是一组诗,《兮萚》与《丰》是一组诗,《东门之墠》与《出其东门》是一组。前两组都是春游聚会时青年

8、男女对歌问答、表达爱慕之情的。最后一组情况有点特殊,两篇所写,一个是来自东门的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