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ID:38000935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4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双联初中韦健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智力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学探索”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适应了当今时代的需要。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积极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正文:如何改善课堂教学,一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学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过程。心理学家指出,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掌握抽象概念时,还抓不住本质,分不清主次,到初二学习抽象概念时,能力有所提高,但

2、对复杂的抽象概念,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不能理解,所以,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说明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极为重要。本人在2002年到2014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改实验,实验证明,效果良好。为此,本人结合紫晶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一些做法。一、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为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安老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人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学生刚进入

3、初一时,还未具备突出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主要由老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上课后通过板书或投影一些小步子、低台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预习、自学、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问题。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有关知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初一“正数和负数”这节课时,就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自学。(1)小学学过的数有哪些?(2)什么叫做正数?(3)什么叫做负数?(4)零是什么数?(5)哪些数能组成正数集合?(6)哪些数能组成负数集合

4、?只要坚持每课向学生提问题,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其次,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解答和自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问好的及时表扬。这样,提出问题的气氛很快就形成。例如,本人在教“同类项”这节课时,学生就提出来如下问题。(1)什么叫做同类项?(2)同类项定义中要求什么必须相同,什么可以不同?(3)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4)怎样合并同类项?(5)你能否举例说明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型的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自学探索,学生已基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学

5、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要进一步提高要求,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看课本、自想问题、自做习题、自我小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解决,教师只是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例如本人在教“完全平方公式推导”时,就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的。例一:计算:(1)(a+b)²;(2)(a-b)²解:(1)(a+b)²

6、=(a+b)(a-b)=a²+ab+ab+b²=a²+2ab+b²(2)(a-b)²=(a-b)(a-b)=a²-ab-ab+b²=a²-2ab+b²所以:(a+b)²=a²+2ab+b²(a-b)²=a²-2ab+b²这里,学生轻松完成。可见,只见教师做引导,学生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其次,在学生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难以把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思维体系,难以判定断问题理解的是否正确,知识应用的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应用得有效等。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本人一般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是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

7、决问题的能力和步骤。在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例二:如图,在∠AOB的OA边上取两点P和S,再在OB边上去两点Q和T,OT=OP,OT=OS,PT和QS相交于X。求证:OX平分∠AOB。这个题目,初二学生刚学证明不多,一般难以确定思维方向,教师要及时作出思维方向引导。思路分析:欲证:OX平分∠AOB,须证:∠1=∠2欲证:∠1=∠2须证:△SOX≌△TOX即须证:OX=OX(公共边),OS=OT(已知),SX=TX。欲证:SX=TX须证:PXS△≌△QXT,即须证:PS=QT(已知),∠PXS=∠QXT(对顶角相等),∠

8、3=∠4欲证:∠3=∠4,须证:△SOQ≌△TOP,因为∠SOQ=∠TOP,OQ=OP,OS=OT。所以△SOQ≌△TOP。故求证结论显然可得。再次,为了克服学生的定向思维对解题的限制,本人也注重培养学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