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

ID:38325311

大小:3.92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6-10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1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2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3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4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二、剩余油分布特征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四、应用效果五、结论ESWNⅦ油组构造特征:构造形态:位于泌阳凹陷西南部双河鼻状构造,为一完整的由东南向西北抬起的单斜构造。砂体南部为断层所挡,沿西北方向上倾直至尖灭。油藏类型:层状构造岩性油气藏Ⅶ油组在纵向上包括18个含油小层,地质储量1505.1×104t,目前分Ⅶ上(包括Ⅶ1-3,14小层)和Ⅶ下(包括Ⅶ4-13,15-18小层)两套层系进行开发。Ⅶ12Ⅶ4-5Ⅶ15-18Ⅶ6-13Ⅶ11Ⅶ2-3Ⅶ14Ⅶ上层系构造形态:Ⅶ上

2、层系含油面积为10.35km2,地质储量862.6×104吨,该油组共有4个小层。Ⅶ油组下层系含油面积7.37km2,地质储量642.5×104t。该层系由14个小层叠合而成.Ⅶ下层系构造形态:储层沉积特征:粒度分析表明,Ⅶ上层系沉积物以细砾岩、砾状砂岩、中砂岩为主,Ⅶ下层系沉积物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Ⅶ油组属于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地层,油藏埋深-1712~-2233m。储层属于扇三角沉积,沉积相研究表明,由东南物源向西北湖心方向呈扇形分布,依次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河口坝、边缘席状砂亚相。油砂体分类及评价双河

3、油田油砂体分类评价标准油砂体分类及评价--共有四类Ⅶ油组油砂体分类状况主力油砂体(一二类)个数占35.7%,储量占88.6%非主力油砂体(三四类)个数占64.3%,储量占11.4%油砂体分类及评价-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物性与流体性质: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基础井网阶段(77.12-83.12)井网局部完善调整阶段(96.01-2001.12)井网一次加密阶段(88.01-92.12)井网二次加密阶段(93.01-95.12)井网细分调整阶段(84.01-87.12)井网综合调整调整阶段(2002.01-目前)开发历程:

4、Ⅶ上层系:甲型水驱曲线87.1283.1292.1296.012001.01细分层系,月注采比首次达到0.84稳油控水阶段:注水弱点强面,控制产液量,水油比一直保持在13-20之间。87.1283.1292.1296.012001.01Ⅶ下层系:甲型水驱曲线2003年前水油比一直保持在14以下。开发指标开发现状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二、剩余油分布特征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四、应用效果五、结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三维定量化描述剩余油成因类型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工作思路:油藏工程分析法油藏精细数值模拟

5、法目前主力油层井网比较完善,水驱控制程度高,水淹严重;非主力油层动态井网密度一般小于8.0口/km2,井距在350-580m之间、油水井数比在1.0-3.0之间,水驱控制程度较低,水淹程度也较低。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层位数模原始地质储量(万吨)累积产油(万吨)剩余地质储量(万吨)采出程度(%)目前含水(%)12-314.001.1912.818.5156.802621.00260.80360.2042.0094.813273.00114.24158.7641.8594.70411.003.177.8

6、328.7889.25518.004.4213.5824.5589.46671.0026.4544.5537.2597.178116.0041.4374.5735.7194.98994.0030.5863.4232.5490.2610127.5049.8277.6839.0896.011167.0028.8738.1343.0997.891321.007.7313.2736.8093.281480.0026.7353.2733.4296.5615123.004.6518.3520.2172.231816.003.761

7、2.2423.4885.35合计1552.50603.83948.6738.8995.00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平均含水85.2%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主力层平均含水95.26%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在32.5-43.1%之间,平均40%;而非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在8.5%-36.8%之间,平均24.2%。主力与非主力油层动用程度相差15.8个百分点。平面水淹差异大:低含水区分布在:油砂体的边角部位、平面低渗透区、压力平衡区及注采对应相对较差的非主力油层。是今后挖潜的重要方向。至2005年底,低

8、含水(低于90%)的剩余地质储量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30.99%特高含水(高于95%)的剩余地质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54.52%特高含水区主要分布在油砂体的主体部位、平面高渗透区,这类剩余油目前所占比较大,储层物性好、井网完善、采出程度及综合含水都很高,如何提高这类剩余储量的采出程度是今后老油田开发的重点和难点。Ⅶ2上倾边角部位平面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