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pdf

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pdf

ID:57311796

大小:131.7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1

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pdf_第1页
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9卷第3期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J1JPI)Jun12007Vol129No13·457·下二门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及应用胡云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张廷鹏,苏建栋,张磊(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摘要]下二门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屋檐下、微构造高点和砂体上倾尖灭区等部位;微观上剩余油主要以斑块状、网络状等状态分布在小孔隙中。根据井网调整的相关经济技术界限研究,采取层系细分、井别转换、部署跨层系调整井等对下二门

2、油田核三段进行井网优化,采收率由3317%提高到3715%,取得良好效果。[关键词]下二门油田;剩余油;井网优化;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752(2007)0320457202下二门油田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短轴背斜油藏,储集层为扇三角洲前缘相沉积,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17,渗透率级差10~500,突进系数118~615。经过30年注水开发,综合含水91%,地下流体分布十分复杂,仅依靠局部井网加密难以适应复杂的剩余油分布。为此,笔者提出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研究,以解决该油田的生产问题。1高含水期剩

3、余油分布特征下二门油田岩心水驱实验表明,进入高含水阶段,剩余油主要以网络状、斑块状、薄膜状存在于储层孔隙中。在一定驱替速率下,注入水优先进入岩心高渗区,而后依次向下一级孔隙推进,只有达到3倍甚至高于高渗岩样驱替压力时,方能进入低孔中渗和低孔低渗油层;50%以上的剩余油中分布在小孔隙中。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表明:1)微构造高点下二门油田在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现今构造格局,在短轴背斜背景下发育一系列4微构造,其中5~10m幅度的正向微构造即可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此类剩余油储量为10911×10t,占地质储量的512%。[1]2)断层分隔和遮挡由于

4、断层的分隔和遮挡作用,断层附近井网完善程度低,注入水波及不到,4剩余油相对富集,此类剩余油储量8912×10t,占地质储量的413%。3)储层物性变差区域下二门油田属扇三角洲沉积,在水下分流河道边缘、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等区域4储层物性变差,注水波及程度低,动用状况差,剩余油储量为8415×10t,占地质储量的413%。44)井间分流区、压力平衡区剩余油储量为5616×10t,占地质储量的217%。2井网优化组合关键经济技术参数确定[2]1)合理注采井距不同渗透率所需最小启动注采压力梯度不同,要求注采井距也不同。下二门-32油田高含水期剩

5、余油潜力主要分布于渗透率小于160×10μm的油层部位,注采井距在150~180m比较合理。-322)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表明,当层系平均含水达到90%时,平均渗透率为50×10μm和150-32×10μm时,剩余油饱和度分别为53%和33%(图1),即渗透率级差达到3倍时,剩余油饱和度相差20个百分点。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差模型模拟,也得到相似结论,开发效果在级差219倍时出现明显[3]的分界,累计水油比在级差219后出现明显拐点,耗水量增大,开发效果变差。因此,下二门油田井网重组时渗透率级差控制在3倍以内为宜。[收稿日期]20072042

6、22[作者简介]胡云亭(19672),男,1989年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博士生,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45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6月3)生产层数对于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在一定生产压差下,生产层数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根据射开层数与动用厚度关系(图2),射孔层数以4~8层为宜。图1下二门下层系剩余油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图2供液厚度百分数与生产层数3井网优化组合方式研究1)局部井网抽稀经过井网一次、二次加密,下二门油田开发主体区平均井距达到250~280m,鉴于主体区储层物性好、水淹程度高的特点,结合历史井网和

7、流线方向,重点考虑改变液流方向,采取[4]关井、上返、转注等方式,以稳油控水为目标,合理抽稀井网,将注采井距控制在350~400m。2)局部井网跨层系组合根据断块油田的特点,对于断层屋檐下、微构造高点等剩余油分布,打破现有层系界限,部署多靶心井、大斜度井,实现对叠合差的剩余油的控制。3)层系转换利用老油田井网密度大的优势,对于有老井控制的剩余油潜力区,利用老井进行层系或井别转换,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4)局部层系细分在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按照渗透率级差、有效(砂层)厚度、地质储量等参数,遵循储层物性相近、采出状况相近的原则,对

8、原开发层系进行整体或局部细分,把渗透性差、储量动用程度低的层组合为一套井网,把渗透性好、储量动用程度高的层组合为另一套井网。4矿场应用及效果根据井网组合研究成果,2003年以来,对下二门油田核三段分步进行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