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ID:38658106

大小:40.77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6-17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_第1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_第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_第3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_第4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肩负着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使命,它与所在地区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是二元结构下的乡村学校中,乡村本土文化不再受到重视,乡村学生们本应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远离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侵略性的排挤,将乡村学生带离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母体"而进入"他者的世界",乡村文化的根基受到了动摇。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样性文化的社会,学校教育担负着弘扬优秀文化和提高社会群体整体素质的重要使命。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乡土社会也

2、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城市主流文化的渗入和冲击让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从学校中一步步退让,传统文化的丢失对乡村而言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根基。学校教育是通过文化选择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了乡村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是城乡协调、互助、共同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也应当做到缩小差别良性互动。乡村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完全追随城市文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从乡村的发展实际出发,将乡村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之中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

3、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让乡村传统文化找到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模式,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选择。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学校教育;乡土文化;文化选择绪论(-)选题缘由城乡一体化是针对着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的新思维,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关系的变化的新认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开始于1958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业和乡村处在一个被剥夺的状态,农民被固定在乡村,之后,在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又产生了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受损

4、、流动儿童教育等问题,"三农"问题凸显。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包含以下内涵:(1)体制的一体: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和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2)经济的链接:根据城乡特点,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为主)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3)社会的趋同:指破除"重城市、轻农村"、"发展城市,掠夺农村"的想法,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公平。(4)空间的融合-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一体化,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促

5、进合作、有序竞争、共享设施。①长期在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乡村教育表现为一种"离农"的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非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又表现为一种"为农",它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求乡村教育发挥为乡村社会服务的功能。这种"为农"的教育有时也被狭义地理解为"务农"的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存在,既来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于教育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都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是我们

6、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②事实上,当乡村在被动地接收由我们设计、他们却并没有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的时候,我们也把"城市取向"的价值预设渗透其中,并使之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乡村的儿童在教育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强势的价值预设,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不得不放弃在原有世界中潜在的价值特质。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后发展的乡村地区在追求与发达地区一样的"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渐渐受到忽视是不争的事实。乡村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既有的文化已经退却,优秀的文化又

7、难以进入,这必然导致乡村社会整体文化的虚空。实际上,在乡村地域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的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换句话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相对平衡时,如果两者能够和谐地作用于个体,使其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受者,又能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阐扬者,本土的文化价值才能有效地得到活化,并彰显在乡村儿童身上,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当外来文化价值渲染闩渐强势,甚至完全淹没本土文化价值视野时,本土文化价值不再能有

8、效地活化、彰显于乡村儿童身上,而成为排斥的对象,或者在价值甄别的劣势中内化为他们的自卑情结。"文化是人类社会按照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