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

ID:38782511

大小: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 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8课观潮——周密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

2、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1、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

3、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教师导学]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

4、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

5、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

7、”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

8、具有表现力。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