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听课评课记录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

ID:38803633

大小:28.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9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_第1页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_第2页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_第3页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_第4页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磨课听课评课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听评课反思记录执教并听了示范课,收益匪浅,收获总结如下:1、成功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

2、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

3、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

4、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 探究形式的多样性。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6组;在实验的6个

5、小组中,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

6、?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2、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 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水平。一是习惯性的教学语言:“是不是?”“好不好?”。二是重复自己的问题,。三是追问。四是将一个主问题分解为多个辅助问题。如探究生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师把它分解为:1、穿山甲有什么

7、本领?2、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3、树为什么能长在悬崖峭壁上?这样3个小问题。提问主要集中在观察、实验结束后的研讨交流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平时缺少这么长时间的探究经历,学生接受任务后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指导性的提问居多;二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得很多,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不能把想的内容充分的表述出来,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较多。致使课堂上大问题内包含了为数不少的小问题。提问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后,没停顿或停顿不足。按照田老师的说法,提问后不需学生思考的问题都属于“无效提问”

8、。提问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教师的语言频次。挤压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探究中教师的指导问题   受35分钟要达到教学目标的限制,教师一般只选择相对简单的探究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辅导,即实行“先指导,后探究”的方式。但指导后的探究有时呈现单一的思考方式。这与探究的本质是有一定距离的。在本课中,我想先不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中碰到问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的指导。争取达到“不愤不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