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ID:38985498

大小:17.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3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_第1页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_第2页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_第3页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_第4页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课程目标则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课程标准怎么说相同点:都强调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都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重要的不同点:解决问题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

2、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前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后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什么如此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获得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重视问题的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其数学课程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中,“数学用于问题的解决”居于首位。瑞典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

3、确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几个领域中的不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目标包含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化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与人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内涵。显而易见,这些指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的意识与能力,非但数学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共通能力”。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需要注意什么?不能将“问题解决”窄化成了应用题从《标准》对“问题解决”的阐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较之“解应用题”是更加上位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与意识与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下位的策略与方法上,也就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应用题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标准》打破了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的格局,将之融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中。所以,教学时处处都可能成为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阵地。基于此,教师头脑中装着“问题解决”

5、的目标,将之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也才可能在“持续的量变”中升华成“质变”。提真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一堂课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但经历的只是肢体上的活动而非思维深层次的活跃。个中原因,乃是老师用“暗含方法”的提问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殊不知,当我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思考障碍时,也残酷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以及在失败中、在错误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提有思考含量的问题,留置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要注意将“过程与方法”

6、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路上看,有综合法、分析法、猜想与尝试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等,从手段上看,有操作模拟法、画图法、列表法等,这些方法都内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内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因“缄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即使看出来了,也鲜有人将之与知识目标等同对待,想方设法地加以培养。要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就需要给予过程性目标等于或高于知识目标的地位。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头一尾”的发展这里的“一头”,是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一尾”是指探索过程中的评价与解决问题后对

7、过程与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史宁中教授曾深刻地指出,当前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头一尾”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解决一定比例的“非常规”问题现在的新教材虽然在问题的提出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做得更多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活儿。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补一些具有挑战性、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非常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