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ID:39070379

大小:275.32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6-24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_第1页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_第2页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_第3页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_第4页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张燕第一阶段(公元148--316年)东汉桓帝末年到东晋第二阶段(317--617年)东晋到隋末第三阶段(618--906年)唐朝第四阶段(954--1111年)北宋安清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的太子,自幼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博学多识,笃信佛教,持戒森严。安世高通晓华语,译文比较能正确的传达出原本意义,梁皎慧《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清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偏于直译,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支谦《法句经序》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支人,故姓支。他受业于同族人支亮,支亮则受业于支娄迦谶,世称“天下博

2、知,不出三支”。支谦出生于中国,从小学习中国书典,并“学胡书,备通六国言”。支愍度在《合首楞严记》中说,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出奇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讲究文丽简略,改”胡音”为汉意《法句经序》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释道安(314--385)俗姓卫,出身士族,十二岁时出家受戒,一直潜心研究佛学。苻坚开始有组织翻译佛经,赵政主持,道安重大参与。赵政主张直译。释

3、道安在《轩婆沙序》中指出“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造今俗,此政所不取也。”批评了华丽的文风,同时还认为简略而不像原文那样繁复的译文,其实是掺了水的葡萄酒。五失本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丈不合三者梵语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详细),至于叹咏(指颂文),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四者梵有义说(梵本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称为义说),正似乱辞(中国韵文最后总结的韵语),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划而不存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三不易然般若经,三达之心,复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

4、,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反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徽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早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互相审查,互相校写),今离干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评价彦琮赞道安法师“详梵典之难易,诊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梁启超认为道安由此开译学问题之先河。钱钟书说“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道安此说不仅标志着我国佛经翻译理论从此步入成熟阶段,而且使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彰显。鸠摩罗什(350--409)我国后秦僧人,

5、魏晋时期(公元401年)译经中心—长安,逍遥园译场四百卷之多质量高《维摩诘经序》“文约而诣,旨婉而彰”,“曲从方言,乖不趣本”。《百论序》“质而不野,简而必诣”。梁启超“鸠摩罗什者,译界第一流宗匠也。”信、达、雅的实践者精熟梵文胡语,文化修养与文学造诣都很高,梁启超谓“什即华梵两晓,则游刃有余也”。对译文勤于推敲,译风严谨,“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所以译文“会达方言,风骨流便”。‘大众团团坐,努目看世尊’‘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天见人,人见天”“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咏为尊,经中颂,皆

6、其式也。改梵为秦,失其藻味,虽得大意,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全晋文》注重表现原作文体风格罗什译经通俗易懂。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与后来西方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罗什译经庄重严谨。梵文--译成口语--对照旧本--详细讨论--写成初稿--以“论”证“经”--再做修改--互相辩论--互相斟酌--最后书之慧远(334--416)提出了“厥中”的主张。在《三法度》经序中,“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过其辞。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能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若以

7、质应文,则悦者寡。”必须按照原文把两者结合起来,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以求其本”。彦琮(557--610)隋代著名高僧,俗姓李。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辨正论》--我国首篇正式翻译专论。批评历代翻译之得失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八备“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鉴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重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