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ID:39210259

大小:8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27

中国古代文论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

2、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

3、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用一种抽象

4、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2.《易经》:最早较明确表现文论见解,如《易经》:“君子以言有物,……言有序。”这是后世文论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要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3.《诗经》:有些诗人在表达作诗意图时,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对社会政治起积极干预作用。如《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4.《国语》

5、、《左传》:春秋时期出现的较正式的文论观点,主要保留在《国语》、《左传》等书中。如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二)“诗言志”的提出“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其后,《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需要指出:《尚书•尧典》中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当为晚出,大约战国时写成,所记舜的话不可靠。所谓“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但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较

6、狭隘,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则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到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11朱自清《诗言志辨序》称之为“开山的纲领”。二、儒家的文学观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在“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他

7、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提出着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P19、20)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以意逆志”,按赵岐注,意谓读者读诗,要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方能得到诗的本旨,强调赏诗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所谓“知人论世”,强调了解诗人的为人和所处的客观环境。(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荀子非常强调文学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明道的,其所谓“道”的内涵也较之于孔子之道更丰富。他还充分重视“言志”中的抒情因素,其《乐论》中一方面指出音乐也是

8、“言志”的,另方面又强调音乐乃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说“志”既有思想因素,亦有感情因素。2.强调文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三、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作过程,特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