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

ID:39537829

大小:220.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05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_第1页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_第2页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_第3页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_第4页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要吃些粗粮”写作指导与标杆作文标题作文的比喻性近年来,标题作文很流行,而“材料式标题作文”更流行(2011年众多的学校备考命题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要重点掌握。两种标题作文的共同点:大多带有比喻性质。不同点是:材料标题作文,在开启思路的同时也受束缚(受寓意影响);纯标题作文,易扣题的同时也容易偏题(因为没有约束)。写作要求:1、材料式标题作文不需要引用原材料。2、在体裁导向上,材料式标题作文体裁自由,倾向性小,适合选择写自己擅长的文体;纯标题作文有一定的体裁倾向性(如“早”“苦”“一路上有你”“路径”),要特别注意,不要只顾写自己擅长的文体。3、由于标题作文大多具有比喻性,所以,议论文适

2、合用比喻论证,记叙文适合写第一人称的小说(因为小说具有隐喻性)。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吃粗粮了,他们认为粗粮口感差,吃起来费力,他们忽略了粗粮中含有细粮缺少的营养成分。其实,不吃粗粮,是导致现在很多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不好。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印度古谚:“人要吃些粗粮。”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文题回放考查要点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②围

3、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文题分析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提示语”有5个关键内容:①“粗粮”的特点是口感差,吃来费力,但粗粮也有细粮不具备的营养成分;“粗粮”应该是对“细粮”的重要补充。②“不吃粗粮”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是导致人们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应该适度“食用”。③“要”,其基本意思是肯定,与“不”相对。④“些”,少量,是比较得出的比例界定,是建立在和不吃、长期过食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写作中要有比较或能看出有比较,看出作者对“粗粮”

4、、“细粮”二者比例的准确认定。意思就是不能完全否定“细粮”,但此处必须强调“粗粮”的重要性。⑤考生可以从由此联系学习、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吃粗粮”来写,所写内容必须在“要吃些粗粮”的标题指引下行文。“要求”则明确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无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要与自选的文体相符。“要求”指明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要吃些粗粮”是一个比喻,可指在人生中要注意正确对待、学习、听取、运用一些自己不喜欢、不好接受、费时费力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等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审题分析一、分析材料:吃精细粮食导致亚健康(精吃、偏吃、好吃),缺少粗

5、粮中的营养成分(粗粮当中有营养)。“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这是审题最关键的一句,比喻的意义就在这里。二、分析其比喻义1、“粗粮”的本义:与“精细食物”(高档或精加工)相对的色香味较差(低廉或较原始)的食粮。整个标题的本义是:吃些粗粮身体健康。2、比喻义:(1)粗粮的比喻义:低级的、原始的、粗糙的、不起眼的、被忽略的、大众化的、普通的、微贱的、驳杂的、细小的、琐屑的……人或物。(2)整个标题的比喻义:除了要接触高档的、高尚的、高雅的、高品位的、上流的、精专的、个人偏好的、精美的、富贵的、单一的、伟大的、精英的、有当下价值的……人或物之外,还要接触与他们相对的东西,才能获得科学的、持

6、久的、全面的发展。标题作文的比喻义要通过作文反应出来,关键是要写好第一段:从本义到比喻义,要让读者看得出比喻的由来,同时明确的表明了观点。存疑:“挫折”能喻为“粗粮”吗?不少学生将“要吃些粗粮”的标题置换成“要经受些挫折”来作文。他们大概只关注到导语中“粗粮口感差,吃起来费力”“忽略了粗粮中含有细粮缺少的营养成分”的表述,认为“挫折”也具有“令人难受却具有可以成就人生的正面价值”的性质,于是就把“挫折”视为“粗粮”的本体。然而能因此将“挫折”喻为“粗粮”吗?能够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相似点,那么“挫折”与“粗粮”有怎样的相似点呢?将人生的各种“挫折”比喻成“粗粮”,似是而非。之所以说其

7、“是”,是因为作为励志的命题,确实可以找到支撑它的历史事实。从越王勾践到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从遭受腐刑的司马迁到在火刑中获得永生的布鲁诺,无不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经典命题。名垂青史的伟人确实大多都是从苦难失败屈辱的挫折中走出来的。然而,以此认为“挫折”像“粗粮”一样,有不可缺的“真营养”,那么,就使“挫折”似乎就变成了伟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不是很荒谬的吗?其实,这些“生于忧患”的伟人,之所以能走出逆境,必要条件是其顽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