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专题十四第一节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

ID:39631790

大小:1.36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7-07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_第1页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_第2页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_第3页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_第4页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编专题十四第一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这是一首咏怀诗,咏怀诗主要抒情手法有二:一是直抒胸臆,一是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抒写自己的抱负。阮籍的这首《咏怀》诗便是借咏“凤凰”来寄托自己的怀抱。题目要求分析诗句体现的“凤凰”的品性,分析时要把握住“凤凰”的神态、动作,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全篇。【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诗歌是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

3、须先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的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2010

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宋]郭祥正【注】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注意不要忽略注释。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的遭遇犹似苏轼,晚年隐居,不问世事,诗风由豪壮而冲淡。【答

5、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一、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

6、、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3)背景氛围的交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4)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

7、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二、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3.概括形象的特征、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三、答题范式本诗刻画了……的形象,是运用了……的手法来塑造的(结合诗句,运用术语),该形象具有……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感

8、情,具有……的社会意义。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