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

ID:39841602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2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_第1页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_第2页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_第3页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_第4页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灵魂摘要:中医思维复杂而颇具特色,整体恒动思维、辨证论治思维、中和思维、形象思维、一分为二思维、类比推理思维、司外揣内思维、经验再现思维、模糊判断思维、历代名医创造性思维等,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学继承与创新的灵魂。传承与发展中医学,必须遵循中医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在中医思维基础上,树立开放性、前导性思维方式,打开思维视野,在保持中医优势前提下,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力求将现代科技和中医科学有机融合,使宏观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现象与本质同辨,在思维方法进而在临床治疗

2、上取得新的突破。关键词:中医;思维;传承;创新中医学以其确切临床疗效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医学术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新理论的产生、治法上的丰富改进,无不体现出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的优势与特色。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的调整,中医药健康服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用传统概念表述的中医药理论内涵,已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面对中医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新时期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单靠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注重

3、中医思维方法的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适应中医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1中医思维的传承1.1整体恒动思维中医认识疾病,强调整体审察、“天人合一”。首先是把疾病看成是人整体的病变,并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去分析,是全面考虑外与内、局部与整体、病人与自然各个方面的多参照系、多变量、全方位的思维过程,根据体质强弱、性别不同、年龄大小、四季交替、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相关因素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思考。同时把心理情绪、性格嗜好、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心理等领域的病因,身心同辨,

4、从而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突出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尊重人类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择时用药、上病下取和冬病夏治等医疗思想,无不体现人体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思想。中医倡导养生,认为养胜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说。指出顺应自然才能祛病延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志闲少欲、精神内守、和于术数才能“避虚邪”、“善摄生”,才能阴阳调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体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形

5、成了养生学的整体和谐观。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与消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机通过升降出入的方式达到平衡,阴阳通过胜复的方式达到平衡,五行通过生克制化的方式达到平衡,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格致余论·相火论》也说:“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同时认为,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

6、,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全过程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诊断注重在疾病盘根错节的复杂表现中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1.2辨证论治思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支配中医学科的核心思想。中医辨证一般可以归结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中“证”的涵义,不同于某一具体病“症”,而是由疾病过程中各种变化的综合分析而产生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病理概括,它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有利于综合地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

7、特点,有利于对疾病的整体把握。辨证论治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能够客观、辨证地看待病、证、症的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矛盾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思维原则。1.3中和思维“中和”观是古代哲学宇宙观、方法论和境界说的统一。中医学汲取儒家“中和”思想,建立了严密而科学的平衡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当中,指导着理论与实践。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古代尚“和”思想在中医学的各个具体层面都有着

8、充分体现,涉及到气候、环境的天地之和,气候、环境与人类的天人相应之和,人际之间的人和,人身的阴阳之和、气血之和、脏腑之和、情志之和、营卫之和、表里之和、劳逸之和、饮食之和等内容,从而为后世医学广泛应用尚“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机体得“中和则得健康”,“失中和则患病”。人体的病态,归根结底,在于阴阳“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诊之要诀在于识其偏。四诊讲究“知常达变”,四诊合参,辨证求因,找到“不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