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导学案

ID:39909257

大小:4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7-14

第14课导学案_第1页
第14课导学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14课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田家庄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014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备课组长: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炼与归纳批注与反思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温馨提示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

2、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提炼与归纳批注与反思【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3、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实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知识学习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4、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田家庄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014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备课组长: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炼与归纳批注与反思3、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链接】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B.把手笼在

5、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C.一抬脚就成功。( )D.事情在于人做。(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提炼与归纳批注与反思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能力训练提升』【当堂训练】——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级平台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1、你

6、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温馨提示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进行小练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