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

ID:40027479

大小:1.20 MB

页数:242页

时间:2019-07-17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_第1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_第2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_第3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_第4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第6部分经济增长理论§15经济增长导论§16哈罗得-多马模型§17新古典增长模型§18新增长理论§15经济增长导论§15.1经济增长的源泉§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15.4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15.5古典增长模型§15.1经济增长的源泉1.潜在人均GDP长期增长的源泉:(1)更好的技术(BetterTechnology)或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EfficiencyofLabor)的水平,或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与边际产量(MPL)水平.(2)资本深化(CapitalIntensity):用人均拥有的资本存量表

2、示,即K/L.§15.1经济增长的源泉2.潜在GDP增长的源泉:(1)总劳动时间(AggregateHours)增长人均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人口增长。(2)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提高§15.1经济增长的源泉LaborProductivity§15.1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实物资本(PhysicalCapital)的数量;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数量;技术水平。§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1.用来表示经济增长的源泉的方程式.设总量生产函数为如下形式:Y=F[L(t),K(t),t]对此总量生产函数两边求时间t的导数,

3、有§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两边再除以Y,整理得:§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令§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为:§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1)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3)全要素生产(TotalFactorProduction-TFP)的增长率:不能由要素投入的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的增长—增长率余值.全要素生产的贡献率:§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3.全要素生产一般简单地等同于技术进步.丹尼森(E.Denison)具体分解为:(1)劳动者年龄-性

4、别构成的变化;(2)教育的进步;(3)资源配置的改善;(4)规模经济;(5)知识的增进.§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4.总量生产函数中产出弹性的意义:(1)当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时,有下列一阶条件成立:§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2)两种产出弹性的含义:§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15.2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1.1820年以来各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根据麦迪森(A.Maddison)(1996)和其他学者的定量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从1820年到1992年,经济增长特别

5、迅速,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人均产值增长了8倍,世界GDP增长了40倍,世界贸易增长了540倍。§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2)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大不相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悬殊。(3)增长的势头变化很大。最好的实绩是1950—1973年的战后黄金时代,人均收入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得到显著改善,次好的时期是1870—1913年,位居第三的是1973—1992年。§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2.1820年以来的加速发展(1)在“现代经济增长”时代之前,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大多是粗放式的,在人口增长压力下,各国经济维持生存的水平度过了这一漫长的

6、时期,技术进步缓慢,经济福利水平几乎停滞不前。§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2)1500年前后,欧洲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西亚,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日俱增,但直到1820年,实绩仍然不佳,从1500到1820年,世界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只是1820年以来增长率的1/30。西欧及其衍生国的技术水平、生活水平和生产率水平有所提高,在欧洲外围,进步很是有限,世界其他部分基本停滞。”到1820年,西方已处于领先地位。§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3.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1)人均GDP实绩①人均收入水平趋异的趋势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18

7、20年,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大不超过3:1,1870年扩大为5:1,1913年为9:1,1950年为11:1,1973年为12:1,1992年为16:1。§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收入水平趋异的趋势在单个国家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1820年,最富与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1870年为7:1,1913年为11:1,1950年为35:1,1973年为40:1,1992年为32:1。②赶超现象(2)生产率水平(3)国家或地区的规模§15.3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