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ID:40271834

大小:32.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0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古诗词诵》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2.词语理解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3.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

2、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4.赏析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前两句诗从“峨眉山月”写起,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第三句,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创作背

3、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2.词语理解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⑶寻常:经常。⑷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⑸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⑹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3.白话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

4、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4.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2.词语理解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③无人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④怜:可怜。⑤傍:靠近、接近。3.白话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4.赏析此诗以

6、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三、四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7、一夜征人尽望乡。1.作者介绍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2.白话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3.赏析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