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

ID:40793120

大小:3.31 MB

页数:105页

时间:2019-08-07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_第1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_第2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_第3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_第4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脾脏病变的CT诊断黄新文泸州医学院影像诊断与技术学教研室*2内容提要检查方法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脾脏先天性变异的CT表现脾脏外伤脾脏炎性病变的CT诊断脾脏囊肿脾脏肿瘤的CT诊断脾梗塞*3检查方法检查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上检查床前再口服300~500ml。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脾脏下极。扫描方法:常规层厚、层距10mm,小病变处加薄层扫描。CT平扫:为常规检查方法。CT增强:平扫诊断不明时需增强扫描,最好能做双期螺旋扫描加延迟扫描。*4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外表面隆凸光滑,与膈肌和腹壁相贴;内缘

2、与胃、胰尾和肾脏相邻或受压形成分叶状切迹;脾动、静脉进出脾脏处为脾门。脾切迹在不同的断面有不同的形状。脾的形态、大小个体差异很大。一般长径为12cm,宽7cm,厚度3~4cm。脾脏密度均匀一致,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增强扫描早期因皮质强化程度高于髓质,可表现为密度不均,随后为均匀性强化。*5正常脾脏的增强表现*6正常分叶脾*7副脾副脾是先天性异位脾组织,呈轮廓光滑的球形肿块;部位:多见于脾门附近,胰尾;数目:可单个或多个;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多为2cm左右;血供:由脾动脉供血。*8副脾的CT表现副脾在主脾的附近,呈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卵圆形块,边缘光滑,密度与脾相似。

3、动态CT增强扫描二者同时增强和消退,CT值也相同,有时可见脾门血管进入副脾。*9脾先天性变异—副脾*10副脾*11游走脾游走脾也是一种先天性异位脾或脾蒂过长使脾活动增加,可位于腹内任何位置,常因脾蒂扭转或腹部包块而就诊。*12游走脾CT表现正常脾位置脾缺如,腹内见密度均匀性肿块。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符合正常脾规律。脾蒂扭转性游走脾表现部分或整个脾呈低密度,提示脾梗塞。*13脾脏感染性炎病变*14脾脓肿病因与病理:35%来自血行感染,15%伴有外伤、10%有脾梗死,邻近组织炎症直接蔓延导致脾脏炎性浸润、组织变性、坏死、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表现:腹痛、发烧、寒

4、战和脾大。*15脾脓肿CT表现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脾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或模糊,CT值20~40Hu;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液液平面;脓肿可被分隔成单腔或多腔,增强扫描脓肿壁及分隔强化明显;脓腔中央有致密中心,称“靶征”,脓肿壁可不完整;脾周或包膜下继发积液或积脓。*16脾脏脓肿*17脾脏脓肿*18脾外伤病理与临床脾是腹部钝挫伤最常受累的脏器,直接引起脾撕裂血肿和包膜下血肿。CT检查是发现脾损伤最好的方法、准确、可靠,并可同时发现肝、肾损伤和腹腔出血。*19脾外伤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脾影增大,沿脾一侧边缘见半圆形突出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有时平

5、扫难以发现,但增强扫描血肿无增强而正常脾增强才被发现。随时间延长,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减少,血肿密度降低,呈新月形低密度带,脾受压边缘变平直。血肿可持续数月,形态和大小不变。*20脾外伤CT表现脾内血肿:新鲜血肿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血肿周围被脾实质包绕。增强扫描正常脾增强,而血肿无强化被识别。陈旧性脾内血肿CT平扫为低密度灶应与脾囊肿区别。*21脾外伤CT表现脾撕裂:脾光滑锐利的边缘变为模糊不清或连续性中断。破裂处充满血凝块,脾周有密度不均影,造成实质分离。增强扫描脾实质内有低密度线。愈合时形成边缘清楚的裂隙,类似脾切迹。本症均有外伤史,平扫结合增强扫描

6、脾外伤诊断正确率达96%以上。*22脾脏包膜下血肿,慢性期*23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24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25脾囊肿病理与临床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分含有上皮的真性囊肿和无上皮的假性囊肿。假性囊肿占80%,大多与外伤、梗塞、感染有关。*26脾囊肿的CT表现脾囊肿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呈圆形囊性低密度区,CT值0~15Hu,轮廓光滑,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少数囊肿壁见弧形钙化,后天性钙化厚而规则。先天性囊肿可伴有肝、肾囊肿。*27脾脏巨大囊肿*28脾脏囊肿*29脾肿瘤*30脾血管瘤病理与临床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分海绵状瘤和毛细血管瘤

7、;大小多≤2cm,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中央可有纤维疤痕呈星状或不规则形,可有钙化。多为查体发现。*31脾血管瘤CT表现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界清楚。瘤内囊变时表现为混合不均密度。灶内钙化呈斑点、放射状排列或边缘弧形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性边缘强化,向瘤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瘤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血管瘤因囊变或血栓形成而致血管组织机化者,瘤中心可见星状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32脾脏海绵状血管瘤*33脾脏血管瘤*34脾脏血管瘤*35脾错构瘤病理与临床由异位的正常组织构成的肿瘤样病变。多为单发灶,呈球形,边界清楚,无包膜,灶内可见钙化。无症状,偶伴脾亢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