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ID:4113291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8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不乏精神文化资源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儒家精神为灵魂的优秀文化传统,对至今乃至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儒家“崇德”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        关键词:崇德;传统文化;人格修养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湖南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世界政治与共运史学会副会长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不乏精神文化资源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儒家文化传统,对至今乃至后世依然产生着

2、深远影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德育人,培育良好的国民。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古代教育都以德育为基调,并积累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整理。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提出了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对青少年进行人格修养教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是儒家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尤以其中的“崇德”思想对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崇德”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中国历来崇尚道德,“崇德”二字出自《尚书・武成》,其中有“�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之句,意思是只要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

3、何愁国家不能治理?延伸到德育领域,亦不乏“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倡导。儒家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道德相统一,以树人立德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家国观念。  中华乃文明古国,又称仁义之邦、礼仪之邦,这一美好称谓,正是由“德”育出来的。教育是人获得“德”的主要途径,育德是教育的灵魂。人类一踏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或者说自有文字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性,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礼记・学记》写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些话,明确了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办教育,教化民众。当前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

4、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须善待各种社会关系,学会为人处事,这些都需要以德育人。何谓德育?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以及如何进行修养的教育,是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格的教育活动。“德育”这个基本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他把教育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体育(physicale

5、ducation)。在我国,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这一术语:“外国学堂于智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了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开始诠释“德育”这个术语,专指“道德教育”。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德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生理与性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世界和平教育,等等。德育的功能,无论对群体还是对个体均不可或缺。对群体而言,需要遵守集体规则的个人,以保持群体的团结和安定;对个体

6、而言,需要处理好与群体的关系,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  我国自古就不乏精神文化资源,儒家“崇德”思想代代相传。传统道德规范有许多基本要求,在立身方面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爱;在社会方面是:公忠、廉洁、仁政。儒家在提倡道德人本主义的同时,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传统道德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为我国赢得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千古美誉。儒家“崇德”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调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

7、里,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之缩影。儒家提倡“三纲五常”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强调了治国必先修身,从整体效应上看待个体修养。而修齐治平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强调了修身才能治国,从个体修养上求得整体效应。  其二,怀抱经世之志。历代知识分子怀抱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致用”思想,经过历代积淀,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着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