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脊梁

【报告文学】脊梁

ID:41403609

大小:36.5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24

【报告文学】脊梁_第1页
【报告文学】脊梁_第2页
【报告文学】脊梁_第3页
【报告文学】脊梁_第4页
【报告文学】脊梁_第5页
资源描述:

《【报告文学】脊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报告文学】脊梁引子河南省濮阳西水坡曾出土“中国第一龙”:这是一条用蚌壳摆塑的龙。据专家考证,该龙的制作大约在6460年前。蚌壳龙造型生动,富有呼之欲飞的动感,它的上半部像人的脊背弓弯着,这是它腾跃前的标准动作,所有的能量和飞翔的渴望都聚积在动感的脊梁上。有人断言,这般传神的脊梁仅凭想象是摆塑不出来的,想必是作者从生活在大河之阳的人身上得到启示,于是才有了这永远的图腾……古老的河流---生命里流淌着苦苦菜的汁液---西辛庄熬干了李连成向我们走来。他所在的村子叫西辛庄,和西水坡只差两个字。西辛庄距离西水坡约四十里地,虽然都在一个县,却一南一北。据古书载,濮阳

2、因居濮水之阳而得名。濮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经新乡长垣县而来,过濮阳老城南向东注入大野。此地开发甚早,古之濮水,绿水涣涣;桑田美池之间,青年男女折柳幽会,两岸踏歌,流传谣歌无数。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素材就出自于濮水两岸。然而,濮水悠悠,给李连成的记忆却少有丰饶和美丽。他的村子不大,仅有600多口人,900亩盐碱地。这是片极度贫瘠的土地。当西辛庄从历史深处走来时,人们都会为它的一穷二白而触目惊心。土改时,全村168户人家没有一户地主,没有一户富农,甚至连一户中农也没有,全是清一色的贫雇农。由于全村人目不识丁,记帐的会计还是从村外“借来”的。西辛

3、庄的土地不长庄稼却长盐,年景好的时候,麦子才能收一百来斤,一个闺女家,从生下来到出嫁,吃不到二百斤麦子……李连成从记事起,就会干两件事,挖野菜和熬盐。他熟悉各种野菜的生长习性,熟悉它们的形状和气味。正是这些野菜给了儿时的李连成以深刻的苦难意识,并且教给了他惊人的生存能力。挖野菜的日子长了,李连成的脑海里就有了西辛庄的野菜分布图,这就是野菜给他上的乡村地理课。李连成弟兄八人,他排行老二,从小连一天学也没上过,然而野菜却帮了他的忙,给了他诸多类似幼儿园老师所教的“看图识字”那样的课程,李连成能从茫茫大野里找来各种野菜,虽然他写不出它们的名字,却熟悉它们的每片叶

4、脉,每条纹路,每种颜色。这种草根教育,使李连成的生命里渗透着苦苦菜的汁液,也使他成了最能吃苦的人。西辛庄的地大部分都是盐碱滩,无法长庄稼,村民们只好用地来熬盐,用卖盐的钱来维持生计。这是一种古老而粗劣的制作方法。他们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坑里置放一个大瓮,瓮上覆着一层滤网。人们把地表上的土一层层刮下来,然后放到大坑里用水浇淋,那些含在地表层的盐份就会随水渗流到下面的水瓮里。待水瓮满了的时候,人们用一个鸡蛋放在水的表面,若鸡蛋不下沉,就说明盐份够了,然后就把这些盐水拿出来去晾晒或去熬盐……这种盐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原本是不能食用的,但对贫苦人家来说,拿出几分钱来

5、买一把盐,不白水煮野菜就相当奢侈了,因此这种盐在三乡五里还有些销路。但靠刮地皮熬盐的人家委实太多了,村民们熬来熬去,把西辛庄熬干了,熬焦了,熬成了挂在墙上能敲得当当响的穷棒子村。成了全村的首富---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做一个脊梁挺直的汉子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善于琢磨的李连成敏感地意识到,中原油田和刚成立的濮阳市区都需要大量蔬菜,这不是发财门路吗?事不宜迟,李连成四处打听,终于在开封郊区,访到了蔬菜高手,竟以年薪一万的气魄,请回了蔬菜专家,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塑料蔬菜大棚。那真是李连成至今难以忘怀的岁月,他在蔬菜大棚里,一呆就是7年,

6、7年间,他冬天睡觉没脱过衣服,没穿过一双袜子,夏天没穿过一件汗衫,像苦行僧一样终日和那些蔬菜们呆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生长,它们的喜好,它们的语言……7年间,他能知道每种蔬菜什么时候要生虫,这种虫是第几代,打什么药最管用……他熟知蔬菜的程度超过了自己和家人。每天早晨3点钟,他准时起来把菜用自行车带到40里以外的濮阳市去卖,上午8时许,他又出现在菜棚,间苗,培土,施肥……整整7年,他像钟摆一样不知停歇,七年下来,他净赚了17万元,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成了全村的首富。??1991年8月,40岁的李连成经过民主推选,被正式任命为西辛庄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的

7、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穷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眼神,那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眼神,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眼神,李连成想,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共产党和地主老财的根本区别在于,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她是穷人的大救星。我是村里的党支书,我要给老百姓带来希望,我要让村里人知道脊梁挺起来是什么滋味!李连成说到做到,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三个塑料大棚中的两个无偿地送给了村里最穷的人。他在村里的喇叭上对村民们说,只要想弄大棚菜,他不但在技术上指导,还可以帮助跑贷款。那时候,他完全像俗语说的“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的傻子一样,终日在蔬菜大

8、棚里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两年的辛劳,西辛庄村的塑料大棚迅速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