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

ID:41535503

大小:7.65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8-27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_第1页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_第2页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_第3页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_第4页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思修第四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李毓秀道德通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这就是在我头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全国各地道德讲堂蓬勃开展5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一节第四节第三节第二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人的行为及其评价一个人打高尔夫球,很糟糕(badly),他说他知道,但只不过是玩玩,不想做得更好,

2、你会说:“噢,那么,好吧(Oh,thenit’sallright)”.但如果一个人行为很糟糕(badly),他说不想做得更好,你还会说(Oh,thenit’sallright)”吗?6梵文经典《奥义书》前八世纪一对夫妻,讨论多挣钱的事一个名叫玛翠伊的妇女和她的丈夫亚纳瓦克亚很快就从讨论致富的方法和手段开始进入到一个更大的题目:财富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他们得到他们所想要的?78玛翠伊很想知道,如果“整个世界的财富”都属于她一个人,她能否通过财富实现长生不老。“不可能”,亚纳瓦克亚回答,“你的生活会像别的富人的生活一样,但是别期望

3、通过财富实现长生不老。”玛翠伊评论道:“那么,我要那些不能让我长生不老的财富干什么?”9玛翠伊的提问在印度宗教哲学中一遍一遍地被引用,以说明人类困境的本质与物质世界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在3000英里以外回应玛翠伊和亚纳瓦克亚的对话。他在《尼各马克伦理学》开头写道: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其他事物而有用。道1、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天道——

4、自然规律人道——人事(行为)规律10112、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德德<动>:(形声。从彳,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这就是“德”。通“得”。取得,获得[get],内得于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12

5、132、“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美好生活与道德追求大多数人不是因为好玩才研究道德哲学的,它研究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寻到一般的、长期的、对生活的视角好的生活条件——正常的生活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的生活方式14伦理学关注人的生活与幸福人类生活能否改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善?人类以个体或集体的方式能否过上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伦理学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思考那些指导我们做出选择的价值观,结合了价值观所承担义务及其所导向的目标。1516道德:内心

6、境界,更具个体的意味伦理:更具社会的意味17人性是不确定的,有时候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塑造和改变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用来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的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探讨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德性等一般伦理学问题,还讨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正是在此亚里士多德奠定了道德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石,从此伦理学这门学科的事业不断拓展,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7、20道德的起源从三方面寻找:1、文献法2、种族起源法3、个体起源法21古文献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

8、礼智,非由外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铄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22种族法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田野调查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