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创作培训

楹联创作培训

ID:41536394

大小:169.5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9-08-27

楹联创作培训_第1页
楹联创作培训_第2页
楹联创作培训_第3页
楹联创作培训_第4页
楹联创作培训_第5页
资源描述:

《楹联创作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楹联创作培训2011年7月楹联协会暑期培训第一章:楹联的起源楹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避邪的桃符。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载:“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便在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一风俗被人们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

2、了几千年的门贴楹联究竟起于何时,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花园中有百花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楹联了。不少学者认为,楹联的成熟时期应为隋唐。到了隋唐时期,格律诗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

3、老臣心”;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节、楹联的术语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楹联的构成及其常用术语有:     上联:指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

4、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句等。     出句:也叫出对,指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下联: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句等。     对对:一是指后对的半副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

5、个别时为上联。二是指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楹联的术语全联:即完整的一幅对联,也称为上下联。半联:即半副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对句。单联:一是指半联(即上联,或下联);二是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副:即一对、一套之意。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楹联

6、”。言:指每一句的字数,一个字为一言。楹联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第三节楹联的根本特点楹联的根本特点是对仗。楹联的形成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自觉

7、将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则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尤其是骈偶对仗。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为以后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二章对联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它们分别是:一、字数相等二、内容相关三、词性相当四、结构相称五、节奏相应六

8、、平仄相谐对联六要素之一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以此类推。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字数相同这一要素也有特例,即是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使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缺字联”及“少字联”。对联六要素在字数相等的前提下,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由明代唐伯虎出上联。祝枝山对下联的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