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ID:41582226

大小:57.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8

回到教育的原点_第1页
回到教育的原点_第2页
回到教育的原点_第3页
回到教育的原点_第4页
回到教育的原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到教育的原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的原点《什么是教育》,[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文中未标注的引文均出自此书。什么是教育?许多教育家都曾试图给出一个完美的理论诠释,可惜至今还没有这样一个能够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而对于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具体体现为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参加教研等活动,工作EI益浅表化、机械化和功利化,虽然时常感到困惑与无助,但终日的忙碌却使他们无暇思考教育的本质。在这个教育信念逐步沙化的年代,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其回到原点去探寻

2、的思路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雅斯贝尔斯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必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喑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屮而被理解。”可以看出,雅氏将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了人的心灵。以此为基点,他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训练、教育和纪律、存在之交流,指出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

3、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回顾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总习惯丁“传道”,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很多教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从文本屮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

4、理,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学生的思想逐渐流失。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i棵树摇动另一课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嫗变,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二、是什么爱?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因为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屮才能显现出来。他分析道:爱的理解是师纶双方价

5、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木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一一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等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來,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吋谈到,一次上课铃响后,他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这时,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來,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來,翻开书本,才开始讲课。结果,这堂课上,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频频举手回答问题,表现十分积极。另一位老师听说

6、这件事后,就效仿了•次:那天,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半上课迟到,也等着他走到口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木后,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这位老师Z后通过其他学生了解到,他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当众出他的丑……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师生Z间的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一一这是爱的基础,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儿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儿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

7、果。那位名师,正是在平吋与学生的交往中,用理解,用尊重,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Z门已经彻底打开,和互融通,所以才会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没有和互Z间的信任,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三、对话是什么?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吋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孔了、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來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

8、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一他”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一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一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雅斯贝尔斯则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