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

ID:42099794

大小:2.17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9-08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_第1页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_第2页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_第3页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_第4页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4.4《群落的演替》课件++彭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授课人彭平问题探讨:1883,8,7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响亮的声音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祼地。几年后长出小草,出现一种蜘蛛再后来动、植物逐渐增多,形成小树林。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群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阅读课本P79-P80页以及思考与讨论题,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演替的大致过程裸岩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思考与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思考与讨论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

3、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思考与讨论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①一年生杂草

4、②多年生杂草③小灌木④灌木丛⑤乔木(森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初生演替(原生演替)类型(1)旱生演替:裸岩

5、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2)水生演替:湖底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湖泊演替为森林次生演替例举弃耕的农田上草本植物期(一年生的杂草)灌木期草本植物期(多年生的杂草)树林期(高大乔木)小灌木期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思考与讨论★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

6、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

7、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内因外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其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温的大幅度变化、洪水、干旱等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

8、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