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

ID:42457192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5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_第1页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_第2页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_第3页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摘要:每个大豆品种都有其最佳的栽培方式,文章就2009年对7个品种进行了探讨,研究其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变化规律,为生产应用提供数据。关键词:大豆;栽培方式;产量中图分类号:81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98-1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品种垦丰16、垦丰17、垦丰20、垦农14、垦农22、垦农25、垦鉴豆43。1.2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品种大垄密和三垄栽培各种5亩,共计7个品种,14个处理。采用机械施肥播种,设计播种

2、量大垄密3.0万/亩,三垄栽培2.4万/亩。亩施肥纯量大垄密11kg级,三垄栽培10肚级。N:P:K都是1:2:0.5,大垄密垄距130cm,垄上6行;三垄栽培垄距65am,垄上2行。1.3试验地条件试验设计在农场旱田试验区,土质为岗地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前茬大豆。1.4田间管理大豆播后苗前采用杜耳加宝收封闭除草。苗后1—2片复叶期喷虎威加精稳杀得灭草。开花和结荚期各喷一遍叶面肥,生育期间机械中耕二遍,人工除草1次。2产量结果分析2.1气象分析2009年的气象条件对大豆的阶段性发育不利。虽然积温较高为2800

3、.1°C,较历年增加230.8°Co但阶段性低温时间长,就67月份看,平均温度分别是16.71、19.9°Co较历年分别低了1.3°C、1.1°C,而且降雨量大约为27&3mm,比历年同期增多57.3mm,日照时数207.3h,比历年降低103h,这就使大豆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长时间处于低温、多雨、寡照的环境中。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生长缓慢,造成开花结荚率的降低,直接导致株粒数的减少。在大豆鼓粒阶段,又遇低温、多雨,8月中下旬降雨就比历年增多96.3mm,8月中旬与9月上旬的低温,就分别比历年同期降低1.9

4、°C和1.3£,造成粒重的降低,使亩产下降。2.2产量分析从收获前田间调查看,所有试验品种没有倒伏现象,由于苗期的低温、多雨、寡照,更加重了苗后药的危害,使缓苗时间长达半个月以上,株高普遍偏矮。苗后喷施了2遍叶面肥,但收效不大,产量也普遍不高。从不同栽培方式上看,所有品种大垄密株高都要比三垄栽培偏高,株高增加幅度在0.5-2.8cm之间,变化不明显,而株荚粒数,百粒重都低于三垄栽培。其中株粒数降低0.5-0.6粒,百粒重少0.2-0.6go但亩保苗株数都高于三垄栽培0.4-0.5万株。因此,所有大垄密品种亩产都高于三垄栽培对照

5、,增产幅度为6.5—17.2%。1.3经济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分析表上可以看出垦农25亩效益最高为88.2元;其次是垦农14为76.6元;第三是垦丰16为68.5兀。详见表2O3结论(1)2009的气象条件比较特殊,阶段性的低温、多雨和苗后药的影响,使大豆的株高比正常年份低20cm左右。亩产也降低20%以上,但也表现出了品种耐涝性。垦农25的耐涝性较强,株高和亩产也最高;垦农14耐涝性一般;垦丰16、垦丰20、垦农22、垦鉴豆43耐涝性较差。垦丰17耐涝性最差。(2)2009年试验结果,大垄密增产最多品种为垦农25增产17.2%

6、,第二为垦农14增产15.1%,第三为垦丰16增产14.0%。三垄栽培产量最高品种为垦农14,其次为垦农25,再次为垦鉴豆43。(1)因特殊的气象条件,使品种的特征特性没有充分表现,也使产量结果会和正常年份有所差异,但差异幅度多大,还待于进一步试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