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

ID:42631249

大小:16.6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9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_第1页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_第2页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_第3页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_第4页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农学论文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摘要:由于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多年来,传统本身成为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负担,农耕文化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人们说到农耕文化,如果不加以贬斥,也往往带一点抱歉的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愿意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已有的论述并不少,但能形成共识,可作为进一步探讨基础的见解,似乎也不多。在举国媒体都关注日全食的前一天,我恰在成都参加一个农耕文化的研讨会。大约几十年前,在我小的时候,遇到日食月食一类事,还会针对"天狗吃月亮、吃太阳"一类传统说法进行科普教育。如今科学知识普及,至少媒体都知道这是月亮绕行地球时遮住了

2、太阳。在日月的神秘性被剥去后,几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也就成了"自然产业",被相关人等当作商机好好地开发了一回。若回到几百年或几千年前,恐怕人们没有这么大胆。老百姓对太阳月亮是尊敬而爱护的,遇到天狗出来,就要大家鸣锣敲鼓而攻之,把它给吓回去。且天狗敢于出来作乱,可不是什么好事,人们都要有所防范。受到天狗侵犯的日月,似乎也不宜多看,尤其小孩子看了据说是要吃亏的。这些见解,现在都知道是"迷信"了。不过里面隐伏着一个不那么迷信的思路,即自然与人生息息相关。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到今天也还有启发性。由于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多年来,传统本身成为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负担,农耕文

3、化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人们说到农耕文化,如果不加以贬斥,也往往带一点抱歉的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愿意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已有的论述并不少,但能形成共识,可作为进一步探讨基础的见解,似乎也不多。从很早以来,至少从有文字到大约数十年前,中国基本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或可以说,农耕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从全人类和长时段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农耕文化时代产生的基本思想。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工商业文化,似尚未形成什么足以称道的贡献。而中国的农耕文化,颇有其独特的地方。时间与变易敝友施耐德(AxelSchneider)教授提示

4、我,中国古人对时间的认识,与西方相当不同,与我们现在的认知也很不同。对中国古人而言,时间不必是一个目的明确、可计量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性走向(在近代西方进化论兴起之后,又增添了越来越进步的涵义),其本质在于变易,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所谓"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在此持续的存在之中,没有一个最后的终点,反而是"终则有始",即四时在变化中周而复始,终点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如《易经》"恒"卦之彖辞所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苏东坡解释说:"物未有穷而不变者。故'恒'非能执一而不变,能及其未穷而变尔。穷而后变,则有变之形;及其未穷而变,则无变之名

5、;此其所以为'恒'也。"而"利有攸往",就是"欲及其未穷也。夫能及其未穷而往,则终始相受,如环之无端"(此处及以下苏东坡语均自《东坡易传》卷四)。正因时间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故对其计量是为了方便,而不必是出于其本质。在常人眼里,四时循环是常规的天象。《逸周书·周月》说:"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这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时虽有序有常,也可能"无常"。惟在变易的通则之上,"无常"也是"常"。所以苏东坡解释"恒"卦的象辞之"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说:"雷、风,非天地之常用也;而天地之化所以无常者,以

6、有雷、风也。故君子法之,以能变为恒;'立不易方',而其道运矣。"简言之,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因此,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近代中国人接受进化论之后,对这类貌似循环论的观念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里面有相当深邃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古人关于时间和变易的基本论述,最集中地表现在《易经》一书之中。王弼所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既是对《易经》基本精神的简明概括,也最能表现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那有序而常变的"时",是中国

7、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充分承认天道以变为恒而四时有序的背景下,人的行为就应当"与时偕行",既不失时也不逾时,尽可能"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同时也要"适时之变"。对古人而言,天人是相通的。把观察到的天象描述出来,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辨析其与人世的关联。故"恒"卦的彖辞又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苏东坡进而解释说:"照"的虽是日月,"运之者天也"。以"日月之运、四时之变"来说明"恒久不已之道",是"明其未穷而变"。故"寒暑之际,人安之。如待其穷而后变,则生物无类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