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

ID:42866012

大小:1.35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3

上传者:U-2437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_第1页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_第2页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_第3页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_第4页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图形的相似.1-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4.1相似的图形忻城县安东中学韦娜2008年12月10日教材分析:《§24.1相似的图形》内容选自华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第24章的第一节。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例,数学八年级(下)已介绍了图形的全等,所以“图形的相似”是“图形的全等”的延续。掌握相似形,可以更好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关系,学好本节内容对后面学习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是很重要的。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已掌握全等形的概念、性质和识别方法,并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已触及到全等图形。2、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相似形的实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一些相似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似的概念,体会生活中的相似;(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并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不断变换中加深认识,了解和感受相似图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例感受、理解相似形。难点:对形状相同的理解。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自备一些相似形实物、纸片供学生操作、探究,比较直观。6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从身边的自然景观谈起,在自然亲切的交谈中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花儿图片.【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图片,自然走入相似图形的世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很熟悉的话题引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感知归纳【教师活动】列举出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设备一一加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相似图形.【学生活动】观察相似图形,感知相似形的本质,自己归纳出相似形的概念.【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6 (三)解释应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相似图形,探索相似形的特征1.正向辨析;2.逆向辨析;3.综合辨析.【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相似形.【设计意图】实现概念教学的第一重目标:理解概念,形成正确的心里特征.此环节的设置通过正、反及综合辨析从多角度认识了相似形.图24.1.3所示的是一些相似的图形.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相似形?观察图24.1.4中的三组图形,看起来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都具有一些相像的成分,其实形状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图形就不是相似图形.6 1.放大镜下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相似形吗?2.你照过镜子吗?镜子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3.你看到过哈哈镜吗?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4.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吗?5.所有的圆都是相似形吗?6.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7.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8.所有的长方形都是相似形吗?慧眼识金观察下面的图形(a)~(g),其中哪些与图形(1)、(2)、(3)相似?(四)应用拓展6 【教师活动】1.试一试:在指定的网格将图形放大;2.做一做:将指定的图形放大;3.学以致用.【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设计意图】实现概念教学的第二重目标:应用概念做事,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支配学生的行为.如图,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好.(五)小结反思【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反思,概括提高:1.相似形的含义: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活动】各抒己见,交流提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感受,不作一言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布置作业【教师活动】6 1.搜集具有相似形图案的实物;2.利用相似形的有关知识设计一幅图画.【设计意图】此作业是创新性学习的延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设计说明(一)力争改变概念教学的旧模式备课之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应当改变哪些落后的、无用的东西,体现哪些有价值的、新理念.作为概念教学,新课标提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列举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实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再创作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经历了“相似的图形”的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力争改变原有的“教师给出定义,学生机械记忆模仿”的旧模式.(二)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主线本节课各环节设计,无论是观察、欣赏还是创作,都是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去美化世界,处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体现数学的人文性,真正体会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教师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