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ID:42866192

大小:227.0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9-24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_第1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_第2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_第3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_第4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在脾胃病 应用的浅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罗树星生平简介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御医。30岁时偶患目疾,为庸工所误,导致左目失明,遂放弃仕途,转而潜心研悟岐黄之术。他在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精研古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一生著作《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等11部专著。《四圣心源》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

2、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黄元御的学术特点:“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天人合一”、“一气周流”“天人合一”是在气的层次上理解:“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

3、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一气周流)——《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是一致的。“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一气周流”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不同时间段有不同名字“土枢四象”“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

4、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卷一·天人解·藏府生成》“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一、生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1.1、主张人身立命,以阳为本“阳盛则壮,阴盛则

5、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黄氏临证治疗上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

6、土枢四象”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提到“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密而神安矣”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 即脾胃升降机制: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2.1、提出阳气虚衰是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阳盛则壮,阴虚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黄氏认为,阳气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阳气若伤,阴霾弥漫,百病由生。在《四圣心源》中所载病证,绝大多数是因阳衰所致。2.2、阳微火衰的原因必责之于脾

7、“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发生的主要根源:“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己土之湿为本气,戊

8、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