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

ID:42896616

大小:2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2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_第1页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_第2页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_第3页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_第4页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泥石流的形成与防治论文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泥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泥石流的形成、危害以及如何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首先我们来看下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经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两级专家在舟曲现场调查评估和会商分析,舟曲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山高沟深,沟床比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极易形成地质灾害。其次,

2、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舟曲属重灾区。强烈的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地质专家说,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而现在地震刚刚过去两年,岩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8月7日,舟曲县突降暴雨,降雨量达96.77毫米,1小时降雨量达77.3毫米,而今年上半年,舟曲发生较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该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7日所降的暴雨直接触发了这起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郭玉虎说,8月7日舟曲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两条沟汇水面积达40平方公里,强降雨对原本松

3、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8月8日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由此看来,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可能发生进而危害到我们的生命。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

4、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沟坡坡度是

5、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

6、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1、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的关系地区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现今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十分发育,宽度可达数十条数百米,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如我国西部的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断裂带

7、、白龙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等,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地带。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仅使岩体结构疏松,而且直接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特别是在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的稳定性破坏尤为明显,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丰富物源,这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连环形成的根本原因。如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7.9级)和1976年四川平武—松潘地震(7.2级)破坏山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促使众多沟谷发生泥石流。2、与地层岩性的关系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

8、的强弱上。一般软弱岩性层、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比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反之迹然。如长江三峡地区的中三迭统巴东组,为泥岩类和灰炭类互层,是巴东组分布区泥石流相对发育的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