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孔乙己

第十六课 孔乙己

ID:42914766

大小:49.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第十六课   孔乙己_第1页
第十六课   孔乙己_第2页
第十六课   孔乙己_第3页
第十六课   孔乙己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十六课 孔乙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溪初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课题孔乙己上课时间2017.05.10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主备人陶陶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3.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方法目标引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2.教学课件;3.小组划分。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作者和作品介绍二、预习交流1.介绍咸亨酒店格局;2.故事发生的时间;3.酒店里各种人物

2、及其相互关系。三、互助合作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文章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几个故事。四、师生互动1.第四自然段,说出众人(酒客)是如何取笑一进到店里的孔乙己的?孔乙己是怎么回应的?2.第六段,说出众人是怎么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的?孔乙己又是如何应对的?3.第七段,故事是说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为什么要教小伙计写字?小伙计什么反应、说明了什么?这里小伙计有一段心理活动,文中写到: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问题来了,孔乙己不是读书人吗?怎么就像讨饭一样的呢?前文也的确说他偷东西了。他为什么偷东西啊?孔乙己怎么就好吃懒做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面对小伙计“我”的不理不睬,孔乙己又是怎么

3、做的?4.第九段,面对孩子们吃完茴香豆不散去,孔乙己什么举动?找出相关语句读出来。3清溪初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5.第十和十一两段,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怎么来的?同学们再找一找各色人等的态度,说出来。那么这次,孔乙己什么反应?孔乙己同样面对嘲笑,前后有什么变化?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五、总结提升1.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小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v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v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

4、帮”为伍。v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v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v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v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v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v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v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v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v孔

5、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v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v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专家点评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作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3清溪初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鲁迅《暴君的臣民》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

6、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n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n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n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这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n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n冯雪峰:孔乙己的不可救药性和他的善良,他的不长进和他的被损害,他的自爱和他的自暴自弃,都是显然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n鲁迅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的多处“笑”声迭起,还有文本中出现了好几次的那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7、看似像是荒唐至极,在作者鲁迅内心,或就是此刻的我们,真的是在笑吗?又能笑得出吗?这里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诚如鲁迅自身,他是肃然不笑的,也如欧亨利那样是含泪的笑,辛酸的笑。使人不由得联想起伟大的曹雪芹那苍凉之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硬要是“解”鲁迅文章里的“味”,我就想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下:鲁迅的这篇小说作于1919年,距今都快一个世纪了。穿越历史蹒跚的岁月,不少人说阿Q也好,孔乙己也罢,都已作古了,我们又何必翻历史的旧账呢?然而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的先知先觉。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留在了时间的深度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