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与鼎文化小史

鼎与鼎文化小史

ID:43848222

大小:22.5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5

鼎与鼎文化小史_第1页
鼎与鼎文化小史_第2页
鼎与鼎文化小史_第3页
鼎与鼎文化小史_第4页
鼎与鼎文化小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鼎与鼎文化小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鼎与鼎文化小史  鼎是中国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器物,沿用时间之长,被赋予内涵之丰富,罕有其匹,一度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许慎《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其对鼎形的定义未必恰当,然于鼎“和五味之宝器也”的功能界定却极具意义,一则指出鼎是作为炊器而存在,二则指出鼎是“宝器”,亦即具有礼器功能,甚至于是国之重器。纵观鼎发展的历史,鼎由炊具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最终成为文化符号。  一、鼎之初现  关于陶鼎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源自乳钉三足器(王兴堂、蒋晓春:《裴李岗文化陶鼎的类型学分析――兼谈陶鼎的渊源》,《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或

2、以为产生于带支脚炊器(严文明:《中国古代的陶支脚》,《考古》1982年第6鼎与鼎文化小史  鼎是中国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器物,沿用时间之长,被赋予内涵之丰富,罕有其匹,一度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许慎《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其对鼎形的定义未必恰当,然于鼎“和五味之宝器也”的功能界定却极具意义,一则指出鼎是作为炊器而存在,二则指出鼎是“宝器”,亦即具有礼器功能,甚至于是国之重器。纵观鼎发展的历史,鼎由炊具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最终成为文化符号。  一、鼎之初现  关于陶鼎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源自乳钉三足器(王兴堂、蒋晓春:《裴李岗文

3、化陶鼎的类型学分析――兼谈陶鼎的渊源》,《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或以为产生于带支脚炊器(严文明:《中国古代的陶支脚》,《考古》1982年第6期)。从现有资料看,后一说无疑还是更让人信服。考古发现早期陶支脚,从黄河流域磁山文化至海岱地区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再到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都有广泛的分布。且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带支脚炊具整体都较陶鼎的出现和使用为早。如河姆渡文化早期多见陶支脚与圜底釜,至其晚期大量出现鼎,并在与陶支脚和釜并行存在一段时间之后渐次取代其功能。北辛文化亦有大量的陶支脚,与之配合使用的应是圜底釜,同时也发现有深腹圜底鼎,从形制与功能来看,圜底鼎应是从带支

4、脚的圜底釜发展而来。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带支脚陶盂应当是考古发现最早的陶支脚。紧邻磁山文化的裴李岗文化所见炊具却与此极不相同,如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有陶鼎(图一),而无陶支脚,或许黄河中游陶鼎取代带支脚炊具的时间较早。若要考察陶鼎的起源,那么先民的起灶方式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平地起灶,或者稍微下挖地面以成灶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惯用的炊食方式,如河南新密莪沟北岗遗址F2中灶址即如此。推想最早应是在釜、罐、钵等炊具下垫些石块,中间留有空隙以容火,后来发展成用专门的陶支脚,最后陶支脚与器身结合,形成了鼎这种三足器。陶支脚的使用在沿海地区更为广泛,但是陶鼎的最初出现却是来自尚未发现使用陶支脚

5、的裴李岗文化,或许正是由于黄河中游的郑州一带少有使用陶支脚的传统,而可以有所突破,最先制造出鼎这样一种三足炊器。  二、鼎之扩张  鼎在中原诞生后,不断向周围扩散其影响,并较为广泛地被接受与使用。就黄河中游的陶鼎使用来看,仰韶时期,以洛阳东部为界,以西的渭河流域、直至豫西晋南一线,自庙底沟类型至西王村类型都以釜、灶作为传统炊器,而以东的豫中、豫北、冀南等地从后岗一期类型到大司空一期类型则都以鼎作为炊器。这种情况至龙山时代的早期开始得到转变,无论渭河流域的客省庄文化、抑或豫西晋南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又或是豫中的王湾类型,甚至豫北、冀南、冀中的后冈二期类型,都普遍以鼎作为炊器,鼎由此完成

6、了在黄河流域的扩张。与河南龙山文化同时期的山东龙山文化、江汉流域屈家岭文化、东南沿海良渚文化此时都以鼎作为主要炊器。部分陶鼎制作变得精美起来:陶质多用泥质或夹细砂,与作为炊器的陶鼎惯用夹砂陶以增强耐热性的要求背道而驰,并且陶鼎的表面多做磨光处理,或在鼎的某一部分应用一些特殊工艺,如鼎足的镂孔等,使陶鼎更为细腻美观。这表明部分陶鼎已衍生出了礼器职能。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红陶鱼鳍形足鼎、黑陶细刻纹镂孔足鼎、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扁足陶鼎、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的磨光黑陶鼎(图二)都是此类礼制性陶鼎的代表性器物。而中国历史上大型城址亦普遍于此一阶段出现,中原地区有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和新密

7、新砦古城址,山西有陶寺城址,山东有章丘龙山城子崖,江汉流域有石家河城址,江浙则有莫角山城址。基本格局是以这些大型城址为中心形成诸多遗址群,周边遗址之规模多与中心城址之远近关系成正比,说明城邦之间多层级的政治结构已形成。《世本》:“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夏鲧作城”,禹父鲧的生活年代刚好是龙山文化的晚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前夜。  三、鼎之象征  中国最早铸造铜鼎的传说可以上溯到黄帝。《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又“黄帝作宝鼎三,像天、地、人。”《鼎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