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ID:44169025

大小:2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私学的兴起,私学中影响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孟子外还有一位荀子。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接下来,中公讲师李杏就带领大家走进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

2、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他在批判比较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本,兼采道、法、名、no诸家之长,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J“君授神权J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J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荀子博学深思,思想非常丰富涉及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

3、且都有所建树,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下面中公讲师李杏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一、论教育作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

4、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二、教育目的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仁且智”的“王霸之佐”。三、教学思想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一)注重“积”“渐”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0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o环境可以改变人,结交不同的人,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荀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二)学思行相结合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

6、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看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而提出了

7、“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