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备课

浅谈有效备课

ID:44393407

大小: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有效备课_第1页
浅谈有效备课_第2页
浅谈有效备课_第3页
浅谈有效备课_第4页
浅谈有效备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有效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有效备课在新课改的理念倡导下,我们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何真正实现有效备课也是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和论证的问题。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有效备课也要体现以学情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如何解读教学目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处理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问题,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等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论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几年了,在最初的这几年中,广大的一线教师以及教研人员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前进,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不断的践行着新课改的理念,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

2、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必将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论证。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目标,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有效备课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的公开课大受好评,课后有人问他,你用了多长时间备课,这位老师说道:“我用我一生的时间备课”这样一句简单却耐人寻味的话,深深的触动了当时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我崇敬这样的老师,并以此为目标激励着自己。但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认识到:我们不但应该学习这位教师的专业精神,更要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去探索有效备课的模式和

3、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作为一位年轻教师,由于对于教材的知识系统掌握不成熟加之教学经验不足,在备课方面需要格外的用心,若要实现有效备课则更加需要思考和探索。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一、全面解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他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

4、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过渡性问题。首先,很多教师容易受到课改前教学惯性的影响,直接依照参考书上的教学思路,简单的照搬课标字句,重难点问题以及教学设计。并没有真正的从三维教学目标整体入手,而是侧重了课本知识方面的讲授,从而破坏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即没有实现课改要求的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其次,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难点:课程标准的要求言简意赅,究竟应该如何来解读它呢?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

5、”“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

6、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正确的解读课标,同时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力争科学全面的解读课标,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有效地进行备课,必将事半功倍。二、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年轻教师对于教材知识的整体性掌握也许显得生涩一些,往往出现生搬硬套教学参考书上的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学情以及个人教学的一些特点,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也是毫无裨益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设计一些学习情境和探究思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

7、学科本身的一些特点进行设计。如设计模拟一些历史情境或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完成一些历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认为,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必须要考虑的一个中心问题即:学情。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以具体的学情为出发点的,而非是教师个人的随意而为。例如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宜,并且要注意难度增加的层次。如果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就是失去了该问题设置的意义;若要探究某个问题一定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避免直接抛给学生一个过于艰涩难懂的结论,其实这个

8、过程也是在践行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再比如课堂活动的方式,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是一种较理想方式,但同样要从学情出发。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到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兴趣甚至是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如果备课时充分准备,就会调动起尽可能多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不正是新课改提倡的发挥学生学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