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ID:44582985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3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_第1页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_第2页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_第3页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_第4页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师一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本文版权归作者和I.医友天下」所有,请勿非法复制转载!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木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一、病原学CH1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AC.包膜蛋白El和E2)和4个非结构蛋

2、白(nsPKnsP2、nsP3和nsP4)。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l—NS2—NS3—NS4—C—E3—E2—El—3'。通过病毒部分El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CH1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対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CHIKVnJ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

3、、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木病的主要传染源。1.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2.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3•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木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狎、长臂猿、獗猴和蝙蝠可口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一)传播途径。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4、.albopictu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F1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二)人群易感性。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示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三)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非洲主要流行的国家为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尼日利亚、乌T•达、罗得西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塞舌尔及法属留尼旺岛等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2(X)5-2007年本病在印度洋岛

5、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2.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新老疫区冇差异。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3.季节分布:木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4.输入性:凡冇伊蚊存在地区,当伊蚊达到一定密度自然条件适合时,如冇CHIKV传入,就可能引起流行或暴发。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基孔肯雅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來的研究有如卜-看法。1•病毒直接侵犯:人被感染CHIKV的蚊了叮咬,约2天后即可

6、发病。发病后笫1〜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第3〜4天病毒载最下降,通常第5天消失。病毒通过其包膜上的El、E2蛋口与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小脑膜细胞等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网格蛋口(cal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病毒述门J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动物实验证明病毒易侵犯新牛•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脾及结缔组织。2.免疫机制:有研究发现,患者病后2〜6天血清中一•些细胞因子浓度增高,如T扰素g诱导蛋白・10(CXCL-10)、白细胞介素(IL-8)>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

7、(MCP-1)和T扰素g诱导的单核因子(MIG/CXCL9)等,而且以CXCL-10增高为主。患者血清中T扰素g、肿瘤坏死因子3及Th2细胞因子,如IL-lb、IL-6、IL-10filIL-12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在恢复期,CXCL-10和MCP-1的浓度下降,由于CXCL-10的功能是在细胞免疫反应中对Thl细胞起化学趋化作用,因此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可能与其浓度持续在高水平相关。另外,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索a起着主要的抗病壽作用。(一)病理改变。1•骨骼肌:主耍感染成纤维细胞,在肌外膜检测到大量的病毒,肌束膜和肌内膜有少量的病毒,而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